政策文件

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

政策文件 2018-12-20 00:00:00

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

  在我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大背景下,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城市,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中国工程院在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过程中,将泉州市作为地方性试点,并受泉州市委、市政府委托,牵头制定《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泉州市发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详见附件1)、《泉州市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计划》(详见附件2)、《泉州市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详见附件3),明确今后10年(2015—2025)泉州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打造泉州制造升级版提供行动指南。 

  一、发展环境与基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到来,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无孔不入地融入制造业,对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以高新技术保持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加速追赶;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资源、能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20%;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老年人口达到1.94亿,比上年增长891万人。很明显,我国制造业依靠拼资源、拼劳动力求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泉州是海西经济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制造业规模庞大。2015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0亿元,比上年增长8.9%;经济总量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占福建省的1/4强。泉州制造业的特点,是地域板块突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纸业印刷、工艺制品等产业形成了较大规模,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产业近年来也快速崛起,并且还涌现出了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泉州是全国著名的品牌之都;累计拥有124件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46项中国名牌产品,857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74项福建省名牌产品,8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民营企业在泉州占有很大比重,拥有各类民营企业13万家以上。泉州还是著名侨乡,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台湾隔海相望,在经商贸易、对外科技合作中占据有利位置。泉州民营企业家们“爱拼敢赢”的创业精神和敢于“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中央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国家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泉州提供了更多政策支持和更大发展空间。2012年和2014年,泉州市先后成为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金改区)和国家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改区),为金融体制改革和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政策机遇。 

  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严峻挑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价值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品牌提升受限;受电商冲击、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下滑;科教资源匮乏,公共平台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高端人才短缺等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的宏观环境下,泉州作为我国制造业的典型城市,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全方位转型升级,大步跨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率先推动“四个转变”,即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质低效生产向质量品牌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打造创新型制造业基地,为泉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为我国在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发展思路 

  ——产业共生。加强各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促进资源共享或互补,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加强不同行业之间、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供需对接,推进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协同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作为研发的主要模式,通过建设公共创新平台、高新技术改造和两化深度融合,开展科技创新,将传统产业转化为先进制造业。通过转变生产和经营模式,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重塑泉州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逐步向智能制造进军。深入推进“数控一代”工程,研发绿色智能产品,提升产品设计水平,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改造,推进管理信息化,研发智能装备,建设智能制造企业,由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转变。 

  ——品牌升级。以标准贯彻为引领,质量监督为手段,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夯实产业发展的质量基础,全面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质量责任和品牌建设责任。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产品的贡献率,打造更多知名品牌,将泉州名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服务增值。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手段,开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定制化生产、精益销售、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集成、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力争在定制化生产上闯出特色,推进泉州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发展目标 

  经过10年努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绿色制造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到2020年,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更加完善,泉州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制造业大市。 

  ——规模效益持续提升。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拥有15家以上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和7个千亿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年。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重点企业超过5%。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各县(市、区)均建设1个以上的市级以上科研院所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加工制造中心,每个千亿产业集群建立百人以上高端人才队伍。区域联合攻关成效显著,研制出50种标志性的重大产品,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质量品牌大幅提升。质量标准走在全国前列,新增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联盟标准10项以上,新创建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个,泉州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以上。商标注册量和品牌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泉州制造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智能制造迅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智能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每个千亿产业集群建设百条以上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全市建设30个示范性数字化制造、10个示范性智能化制造车间/企业,泉州成为国内同行业有影响力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基地。 

  ——服务制造加快推进。制造业迅速向服务环节延伸,大中型企业服务型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30%,实现5项产品服务系统创新,培育百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制造业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应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绿色制造走在前列。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25年,泉州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之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行列,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市。 

  三、重大战略任务 

  (一)提升九大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制鞋、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筑材料、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纸业印刷、工艺制品九大产业是泉州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或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或是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装备和原材料,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优化九大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层次,使其成为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泉州制造2025”的重要任务。力争到2025年,九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合理、产业共生共荣的格局;各大产业总产值都超过1千亿元,其中,3个产业总产值超过3千亿元。 

  1.迈向先进制造 

  向产业中高端转型。由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发展,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开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更多采用先进技术,研制高附加值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高品质产品、地方特色产品和适应市场最新需求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及服务延伸。 

  向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型。在技术标准、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支持下,由纺织服装、制鞋、建材等行业率先做起,从目前的标准化规模生产,逐步发展定制化小批量生产。到2025年,在泉州制造业更大范围内实现定制化规模生产,即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规模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为客户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九大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为需求,培育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通过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并通过招商引智、企业孵化、实施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扶植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九大产业集群转型主要方向 

1.纺织服装 

发展重点:时尚化、功能化、个性化服装和休闲运动服装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研制高性能新型化纤纺丝,加快离子化溶剂法竹纤维纺丝产业化,提高产品差别化率;应用纺粘、水刺、针刺及复合非织造等新技术,研发产业用纺织品;加强高科技纺织品和高端面料研发,提高高端面料本土自给率;加强与纺织机械企业协作,加快化纤、织造、染整等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对数码印花涉及的关键技术展开攻关;促进产品创意设计数字化,将大数据、三维设计技术应用于服装定制生产;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石狮、晋江等服装重点集聚区开展区域品牌培育,重点培育高质量支撑的国际品牌。 培育相关 新兴产业 新材料:新型纺织纤维、服装高端面料、竹纤维生物材料。 智能装备:纺织智能化成套装备、纺织品数字化染整设备、数字化纺织服装自动流水生产线、全流程服装定制化生产系统。 2025年 目标 泉州成为世界闻名的“运动休闲产品之都”和“时尚之都”,诞生5~6个国际知名品牌,总产值达到4300亿元。 


3.石油化工 

发展重点:炼油产品、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进一步完善泉港、泉惠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建设公共设施,提高工作效率;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建成投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内部挖潜,提高产值和利润;深化两化融合,促进生产控制和经营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延伸产业链,引导企业向石化产业园集聚,发展价值链高端产品;加强与纺织服装、制鞋、建材等传统产业对接,为这些产业提供所需的石化原料。   重点培育 新兴产业 新材料: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及后加工;纺织服装、制鞋、建材等产业所需石化原料。 2025年 目标 泉州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形成以炼油、烯烃、芳烃为龙头,中下游集约发展的石化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4.机械装备 

发展重点: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水暖器材、汽车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模具、轴承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研发高端、高精数控机械装备;提高机械装备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水平,增强市场应变能力;针对行业产品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以行业联盟为基础,形成“聚小为大”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用户企业的沟通、协作,研发设计中高端机械装备,逐步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强与台湾机床企业合作,发展高速高精数控成套装备和功能部件;利用引进的高校、研究机构,发展数控系统,打造高档数控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基地;依托沿海和港口优势,加强与央企、外企、大型民企对接,开展为海工装备配套的业务。 重点培育 新兴产业 智能装备:小型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应用于机械、电子信息、建材卫浴等行业的搬运、上下料、磨抛、装配机器人;建材、树脂类产品3D打印技术和装备;在骨干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工厂。 节能环保装备:大气、水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物再造利用装备;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装备;高效节能型电机、变压器、锅炉等设备;低温低压余热发电、热能回收装备;冷温锻、免高温热处理技术装备。 2025年 目标 泉州成为海西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机械装备产业成为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总产值达到1900亿元。 

 

5. 建材家居 

发展重点: 石材、水暖厨卫、建筑陶瓷、墙体材料、水泥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促进市场从制造、交易中心转向研发、品牌和创新中心,鼓励由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化生产;开展为客户提供设计、加工、安装的一条龙服务;开发面向新生代的,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化、数字化的水暖厨卫产品,开发材质、工艺、款式和功能兼备、性价比高的建筑陶瓷,以及应用节能及余热利用技术的建筑陶瓷和墙体材料;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线上平台,培育电子商务重点企业;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运用数字化装备改造生产线,在重点企业中建设数字化车间;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发展之路。 重点培育 新兴产业 新材料:耐高温、隔热、高硬度、耐磨耗新型陶瓷材料;新型隔热、隔音节能墙体材料。 智能装备:陶瓷、石材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施釉专用机器人、3D打印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卫浴生产车间。 2025年 目标 泉州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建材生产基地,打造出3~4个国际知名品牌,总产值达到1900亿元。 

6.电子信息  

发展重点:微波通信、智能安防监控、LED、光伏、软件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微波通信产业重点研发基于ARC标准的数字对讲机基带芯片、协议栈软件系统、核心模块,推动对讲机“模转数”进程;研发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及芯片的核心技术及设备;向北斗领域进军,研发北斗终端设备、微波天线、电子元件;完善智能安防监控产业链,研发智能报警监控系统、隐形防盗锁、红外报警探测器等智能家居产品;研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通信系统;研发物联网关键技术和部件,应用物联网技术于传统产业的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细化及产品智能化;开拓民生需求新市场,如适合老年人的数字医疗健康设备和通信系统。LED产业重点推进蓝宝石衬底研发及产业化,开发新型照明产品、LED与太阳能集成应用产品,以及农业照明灯、茶叶色选灯、灭蚊灯、医用灯具等新产品。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电池与组件、新型薄膜电池与组件、聚光太阳能电池等;推广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产品应用。软件业以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为主要方向,发展工业软件、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 重点培育 新兴产业 光电:LED、光伏、芯片、新一代通信设备、物联网。 新材料:LED蓝宝石衬底、光伏新材料。 2025年 目标 泉州形成特色鲜明、创新体系完善、竞争力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7.食品饮料  

发展重点: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产品、地方特色食品、药用食品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通过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改制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捆绑发展,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将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引导企业更多采用先进机械装备,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推动营销模式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并根据食品特点,加强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管理,严格准入制度,保障食品安全;通过专卖店、连锁店、专业市场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食品物流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建设国际认可的实验室和产品检测中心;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 重点培育 新兴产业 智能装备:食品饮料加工和包装数控设备及机器人、食品饮料自动化生产线、膨化食品加工成套设备、饮料无菌灌装生产线。 生物医药:药食两用功能食品、天然植物药物、海洋药物。 2025年 目标 泉州成为我国重要的特色、健康食品生产基地,打造出1~2个国际知名品牌,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 

8.纸业印刷  

发展重点:高档纸制品、个性化包装印刷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支持大型造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品牌提升等措施做优做强;推广节能、节水、降耗技术与装备,加强资源节约、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整合中小造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发展低碳、多功能、环保、优质纸产品;延伸产业链,吸引印刷、设备、油墨、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入驻造纸产业园。包装印刷业努力向服务转型,发展个性化印刷、功能性设计、特色包装、高品位包装,发展以“网络接单+合版印刷”为特征的的云印刷,提高附加价值;研发并推广应用数码印刷、柔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和绿色印刷及包装材料。 重点培育 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装备:造纸环保设备、造纸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新材料:绿色印刷及包装材料。 2025年 目标 泉州成为国内重要的纸业印刷生产与创新基地,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9.工艺制品  

发展重点:陶瓷、石雕、木雕、藤铁工艺制品 

转型升级 主要方向 走个性化、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强化工艺品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加强分工协作,生产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产品,促进商品向艺术品的转变,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附加价值;组建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团队,建立大师工作室,搭建大师跟踪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大师品牌;规范竞争环境,强化行业自律,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实时掌握海内外市场发展动态,开展电子商务,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重点培育 新兴产业 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 智能装备:数控木雕、石雕工艺制品加工设备、陶瓷工艺品生产在线监控智能仪器仪表、窑炉控制仪器仪表。 2025年 目标 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2.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泉州市“一湾两翼三带”的总体布局,部署泉州制造业九大产业集群。 

  环泉州湾经济圈。以鲤城区、丰泽区、石狮市、晋江市、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南安市、惠安县部分乡镇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建成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 

  北翼经济区。包括泉港区和惠安县部分区域;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基地和化工原料基地。 

  南翼经济区。包括石狮、晋江、南安等区域;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制鞋、机械装备、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纸业印刷等产业,努力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安永德经济带。包括安溪、永春、德化等区域;重点发展茶叶、生物医药、工艺制品等产业。建设一批产业转移园区、特色园区、经济开发区,努力打造绿色制造业基地。 

  3. 县(市、区)产业园联动发展 

  县(市、区)联动发展。各县(市、区)对产业发展做出明确定位,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各县(市、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全市与各县(市、区)联动并行发展的格局。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方面实行“五个一体化”,统一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交通运输和物流现代化,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规划建设好各类产业园区,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优化提升已经建成的产业园区,着力做好物流、专业市场、文化创意、软件等服务业园区建设。对新开发和拓展的园区,要做好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强园区功能性建设,保障大项目落地空间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完善交通、物流、通讯、标准厂房、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停业整顿,或关闭淘汰。对有产能扩张需要的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合理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集群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各行业上下游配套资源向产业园区汇集;鼓励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相互配套协作、上下游链接紧密的产业组织体系;形成从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制造装备、主导产品生产、系统集成、售后服务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4.培育骨干企业 

  扶植龙头企业。在九大产业集群中,努力培育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科技创新、品牌发展、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合;鼓励龙头企业以“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扩张重组、产业(产品)升级、技术扩散”为重点,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扶持龙头企业改制上市或到新三板、海交所等资本市场挂牌交易,依托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选择一批不同行业的“专精特”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科技小巨人”。引导这些企业不以产量规模制胜,而是在细分市场上做到专业化,在产品质量上做到精细化,在产品品种上做到特色化,在产品开发上做到创新化。帮助这些企业巩固核心竞争力,或是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生产,使产品拥有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的特性,或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某个环节上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模仿。促进这些企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专精特”构筑竞争优势。 

  打造国际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或中小企业抱团开拓国外市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国际型企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鼓励企业赴海外参加专业性会展,设立境外营销网点,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和国际品牌并购。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向境外拓展,将泉州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5.建设“泉州云制造平台” 

  建设云制造平台的目的。云制造是基于知识的网络化、敏捷化制造新模式,具有面向服务、高效低耗的特点,是云计算、网络化制造、ASP平台、制造网格等概念和技术的延伸和拓展。发展智慧云制造,实现制造资源、能力、知识的全面共享和协同,实现资源增效,提高泉州制造业的竞争力。 

  云制造平台的功能。融合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等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服务流统一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调整供应链,开展有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化生产。制造与销售同步进行,开展质量管理和智能化经营,通过高效的共享与协同,实现多方共赢。企业通过云制造平台可随时获取其所需的、安全可靠和优质廉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建设云制造平台。云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应采取“需求驱动、技术主导,政策先行、示范推广”的发展模式,在政府引导下,以现有云计算平台为基础,选择一两个产业起步,稳步推进云制造平台建设。发展路线是:以服务模式牵引云制造系统开发,以云制造系统带动云制造技术突破,以云制造新技术促进云制造系统新发展,而云制造新系统又进一步用于新的服务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把创新摆在泉州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重塑泉州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创新成为泉州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模式实现由跟随转变为并行,由并行转变为引领。 

  1.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到2020年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要占营销收入的5%以上,到2025年要达到6%。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破除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变被动转型为主动转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研制中高端产品;采用先进技术,改进工艺装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研发,努力争取国家级科研或军工项目落地泉州。不仅要支持企业进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而且特别要支持企业开展原始创新;不仅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也要支持企业开展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2.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加强政产学研金用结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围绕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研发,推动科技创新。鼓励高校在泉州建立分院、科教园、研究院;推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标准联盟,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和新型合作组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人员交流。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支持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展对台科技经贸文化交流,每年组织2次以上赴台招商推介;推动泉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台湾科研机构联合构建两岸研发技术创新中心;通过“6·18”平台对接成熟、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并在泉州实施转化。做好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燎原计划”“蓝火计划”的实施,解决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和关键技术难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建设公共创新平台 

  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推进公共研发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研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落户泉州。力争到2025年,建成50个公共创新平台。2020年之前,重点抓好30个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 

  4.开发标志性重大产品 

  围绕泉州制造业九大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实施三大行动计划,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研发,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标志性重大产品。力争到2025年,推出100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市场需求潜力大的重大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三)采取三大攻坚行动 

  以智能制造、提升质量与品牌、服务型制造三方面为主攻方向,采取三大行动,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到2020年,使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再经过5年努力,到2025年,泉州迈入中国制造业强市行列。 

  1.发展智能制造行动 

  研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产品。面向信息时代下新的生活需求,以智能、舒适、便利、健康、节能、环保为目标,创新产品理念,开发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的数字化智能产品,包括:数字化智能化服装和运动保健鞋、绿色建材、数字化智能卫浴产品、智能家居和安防产品、智能装备、新一代数字通信产品等,实现泉州制造产品的升级。 

  提升产品创意与创新设计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三维工业设计系统和3D打印设备,提升服装和鞋类产品的数字化虚拟设计能力,提升陶瓷卫浴和工艺制品的工业设计与创意能力。采取优化设计方法,创新设计思路,提升设计手段,以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需求为目标,推进产品创意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 

  促进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应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关键生产制造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工艺流程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柔性生产的能力,为定制化规模生产打好基础。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制鞋、建材、食品饮料生产关键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水平;提升石化企业的生产控制智能化水平;提升机械装备和电子产品加工制造的自动化程度;促进纸业印刷装备的提档升级。 

  提高制造信息化管理能力。强化生产制造基础数据收集,优化生产和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纺织服装、制鞋、建材产业重点实施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化管理,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规范生产流程、提高品质稳定性目标;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推进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有效监控。 

  实施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创新设计一批全数控智能机械装备,完成一批数控伺服机械产品改造提升,推广应用“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成果,促进制造装备向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成套化升级。发展数控化纺织机械智能装备,提高制鞋全流程成套装备的自动化水平;研发本地适用的数控机床,提高工程、建材、印刷包装机械的数控化和智能化水平,研发推广应用制造业急需的专用机器人。 

  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制造工厂。顺应技术日新月异、市场快速多变的时代趋势,建设一批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柔性制造和定制化规模生产能力的智能工厂,包括:全流程集成的定制式纺织服装智能生产企业、个性化透明化快速柔性智能制鞋企业、机械装备的数字化制造工厂、具有自主控制与决策能力的智能石化企业、少人化食品饮料数字化智能工厂、数字化绿色纸业印刷生产企业。 

  2.提升质量品牌行动 

  强化质量基础建设。加快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产业发展话语权。强化计量统计工作,促进企业配置适宜的计量器具和设备(含软件)。健全检验、检测与认证技术服务,重点培育并创建国际互认、国家认可的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工作。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动态监测,构建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创新质量管理方法。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最高管理者对产品质量负总责的质量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指导选用可靠性试验、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质量工具和方法,提升产品研发质量和效率。加快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质量公共服务能力。 

  实施质量升级工程。开发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产品质量数据库。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导入质量对标、质量标杆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等活动,开展先进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模式应用示范。 

  提升质量品牌效益。以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含厨卫)、工艺制品为重点,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开展区域品牌培育,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建设泉州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加大自主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优秀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质量品牌交流活动,注册境外商标,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3.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 

  推进定制化生产模式。支持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柔性和快速响应机制,推进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快速反应、迅速交货的要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协同的战略转变。 

  加快商业模式转型。开展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从传统预测型推式供应链向面向市场的拉式供应链转型的管理优化工程,实现产供销的同步,提高库存周转的决定性竞争力。促进企业向终端市场驱动的以快速反应、高可得性、低库存管理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管理模式转变。 

  推动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修服务。针对制造装备维修、维护、运行管理业务需求,研究应用MRO核心技术,研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覆盖完整MRO业务的大型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系统和服务体系,在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建筑材料等行业推广应用。推动设备远程监控、运行诊断、协同维护等服务业态发展,提高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鼓励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商转变。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促进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系统集成示范,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模式。 

  加快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差异化、专业化、品牌化、诚信化、移动化发展。整合生产制造商、批发零售商、网络运营商、金融服务机构、现代物流平台、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支撑机构等多行业实体参与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建设特色鲜明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 

  发展现代物流服务。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发挥以陆地港服务为龙头的现代物流对泉州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扩大泉州产品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物流企业全程物流服务能力,加快物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培育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环境。 

  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撑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自建与引进研发设计中心、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等,推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加强企业研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设计技术的创新与开放合作水平。 

  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金融服务,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金融服务实行生产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金融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服务业态;加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四)大力推行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泉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决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力争到2025年,泉州制造业全面实现清洁生产,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发展流程型制造业清洁生产 

  节能治污并举。化工、炼油、造纸、水泥生产企业要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根治污染,加快生产设备的大型化、高效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采用能耗和污染在线监控和联网装置,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生产;建设节能降耗和低碳排放的绿色车间/工厂。 

  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废水深度处理与循环利用、废渣资源化利用、废气脱硫脱硝装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造纸产业重点促进纸制品资源的可循环与再利用。 

  2.推进离散型制造业绿色制造 

  推广绿色工艺。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等产业重点推广生态设计、绿色工艺材料,发展绿色包装;石材、瓷砖、卫浴、工艺制品、印刷行业重点提高加工过程的绿色化水平;机械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要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在产品设计—材料—生产—包装—回收各阶段防止污染。 

  研发绿色产品。建筑材料产业重点开发具有环保、节能、防潮、隔音等优点的绿色建材,研发陶瓷类节能型关联延伸产品;机械装备产业重点研发高效节能型机械装备;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健康食品;纸业印刷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包装纸。 

  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建筑材料生产原材料与辅料的利用率以及产品的循环、回收与再利用;发展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发展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积极推进机械装备产品再制造;发展将废弃电子产品转化为再生资源的“静脉产业”。 

  3.建立环境监管和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和规范。建立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节能和循环经济的能效标准体系及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责任主体、社会监督协调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验收,严格行业准入条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引进或培育专业化环保公司,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开展节能环保装备设计、安装和运营管理,开展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 

  四、政策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加强组织保障。建立“泉州制造2025”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部门与各县(市、区)、各产业园区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泉州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发展纲要和三个行动计划提出的战略任务、主要行动和保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时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保证“泉州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  

  建立考核和监督机制。组织制定“泉州制造2025”目标责任制考核方案及具体实施细则,每年对各县(市、区)、产业园区等进行考核,并给予综合评价,将考核评价结果以一定形式予以通报。完善政府向人大和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通报任务执行情况。加强“泉州制造2025”任务执行情况的宣传报道,供广大市民监督,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 

  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使之成为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校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训、行业管理、技术交流、贸易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产业发展环境。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围绕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活力。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实行科技计划、科技经费、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机制的改革。打破行业、县(市、区)、条块之间相互封闭的格局,突破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弊端。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市场导向,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不应仅限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应将重点放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上。政府要由一般的服务型,转向创新激励型;工作重点要由一般的招商引资,转向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集聚创新资源和营造创新环境;管理重点要由规范市场秩序,转向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为一切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当好改革的“排头兵”“试验田”,赋予“晋江经验”以新内涵、新活力。深入开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进行工商登记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鼓励民营企业进军海洋、军工领域,开展军民融合项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和公共服务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国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坚持政府是服务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扬民营企业家的“爱拼敢赢”的创业创新精神,在双向互动中不断完善公共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同时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 

  加强科技市场体系建设。注重培育科技、人才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组织,提升市场功能,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深化技术产权交易制度改革,提升泉州市产权交易中心的服务意识,延伸增值服务链。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必须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制造业,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立健全为制造业服务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稳妥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根据泉州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定制化商业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机制及相关配套体系。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在石化、纺织服装、制鞋、水暖产业开展投资基金试点。 

  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的机制创新。与银行开展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利用信托投资、租赁投资、担保投资等方式,增加科技金融供给。完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鼓励企业、保险公司及个人提供风险资本,共同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入股机制,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创新。对新兴产业或者传统产业升级中的一些重要分支,通过构建孵化机制,培育中小创新创业型企业。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扶持鼓励上市、并购重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满足融资需求。 

  创建泉州特色的投融资平台。紧紧抓住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的政策机遇,创建行业性、区域性的投融资平台。构建面向特定行业或产业的创投基金,政府引导,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本土有实力的企业(或行业联合)及金融机构,构建行业性投融资平台。凭借“五缘”优势,探索与台湾金融机构的合作,把台湾先进的金融机制及经验和泉州本土的金融需求结合起来,创新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泉州人在海外、境外及全国各地的资本实力和资本网络,通过投融资平台,吸收此类资金回泉,助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四)引导开展科技创新 

  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投入、科技金融和社会资本联合推动”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每年安排科技项目研发专项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与放大作用,加强市县联动、共同推进;对于重大项目,所在地县级财政配套专用资金予以支持。 

  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建立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先期研发、企业主导产业化、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方式,组织实施科技项目。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质量与品牌建设、服务型制造三项重大行动,以及发展绿色制造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新产品开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科技项目资金监管,开展资金效绩评估,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制定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的政策。按照泉州市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下述活动给予补助:一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或技术创新联盟;二是开展自主研发、原始创新,或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或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要严格执行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发展、科技人才激励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简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等财税政策的办理程序与手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快实施福建省“海纳百川”人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创业创新能力强,学术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能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科技进步的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实“海纳百川”计划,把人才工作项目化,逐个项目明确具体牵头单位、配套政策及资金安排。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与全国各地,以及境外国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培养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人才。由政府组织安排,委托相关机构,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开展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服务型制造、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经营学、投资学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有创业创新活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知识化民营企业家。探索建立服务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服务、评价等人才开发机制;建立民营企业人才聚集区,引导人才向民营企业集聚,形成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荣的格局。 

  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确立企业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企业深入、持久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确立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广“校企合作”,以订单教育、集中培训、定向培养、委托培训等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根据产业发展调整职业培训方向和内容,加强数控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新技术的培训。 

  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泉州市政府经济顾问组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作用,不断完善和充分利用专家数据库,针对泉州制造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请专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向企业公布专家信息,建立专家与企业相对固定、长期的挂钩机制;以企业诊断、技术咨询、在线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开展专家对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通过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分红奖励等方式,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深化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改变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的职称评定标准,按工作性质建立分类评定标准,促使更多在一线从事科研实践、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评定技术职称。完善事业单位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允许科技人才按有关规定从科技项目中获得津补贴,不计入单位工资总额。 

  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人才服务,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社会环境,对引进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在工作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产业人才载体建设,办好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给青年一代工程师和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要特别重视本地高等院校的发展,促进本地高校为泉州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做出更大贡献。做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积极引进科研院所落户泉州,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要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的资金补助、住房、就医、配偶及子女就学等问题,保障人才在泉州安居乐业。 

  (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优化政务服务,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营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把企业家、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增强市场活力。保障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让民营企业家充分发挥才智。在金融、土地、科技等资源分配上,要遵循“绩效优先、优胜劣汰”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使科技管理体制调控有效、科技政策引导有力、科技法规保障到位。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激励进取、认同求异、宽容失败。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开始,直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基层组织,鼓励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先行先试的冒险精神,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倡导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型城市。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活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申请国内外专利、注册国际商标、登记版权创新产品、参与制订技术标准。完善知识产权转让机制,使关键技术经研发突破后能够为中小企业共享。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专利文献数据库及检索系统。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服务水平,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信用度。积极推进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和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由政府监管部门、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市场联防机制,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附件:1.泉州市发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 

        2.泉州市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计划 

        3.泉州市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 

    

  

  附件1 

                                               泉州市发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 

一、形势与需求

  当前,世界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精益化、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态势。在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国内外市场急剧萎缩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严重制约等条件下,泉州制造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泉州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泉州制造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制造技术总体水平处于从机械化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变过程中,但泉州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同时又存在着明显差距。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等功能,旨在高效、优质、清洁、安全的制造产品、服务用户的制造模式。智能制造主要包括产品的智能化、设计过程的智能化、加工工艺的优化、加工装备的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和服务的智能化。智能制造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又在不断完善和丰富中,智能制造一方面是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和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体现在高效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未来5至10年,在泉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全面实施发展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对促进泉州制造转型升级是一次重大机遇,泉州制造业迫切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提升制造水平,为实现“二次创业”提供能力支撑。 

  泉州目前正在深入开展“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并已取得重要的进展和成果,该工程将使泉州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数控化和智能化得到大力提升,是实施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前奏。从泉州发展智能制造的已有基础分析,产品方面,卫浴、纺织机械等行业已具有智能产品雏形;设计方面,鞋服、建材、机械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数字化设计能力;装备和工艺方面,纺织服装、制鞋等离散制造行业的局部制造单元和生产过程应用了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石油化工流程行业具有领先的自动化生产水平;信息化应用方面,各制造行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已具备较好基础;自动化生产线/车间方面,纺织服装、制鞋、建材、食品饮料和纸业与印刷等龙头企业建立了不同数量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车间。这些现状条件说明泉州具备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基础。 

  本行动计划围绕落实“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结合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和泉州制造业特色,重点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制造管理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化智能制造柔性生产企业等方面,规划泉州发展智能制造的主要目标、行动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泉州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和推广应用。本行动计划有效期至2020年,展望至2025年。 

二、发展思路与行动目标

(一)发展思路

  牢牢把握智能制造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的重大机遇,着眼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目标,优先考虑智能制造在泉州制造业的应用效益,积极发展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与装备,实施行业有别的行动任务,分步建设,并行发展,走集成创新之路。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泉州制造产品的深度融合,着力突破关键生产工艺和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瓶颈,推动泉州制造业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和生产车间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和推广,促进智能制造在泉州产业集群内的协调发展。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全市60%的规上制造企业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制造;重点规上离散制造业中每万名产业工人中拥有机器人的数量达到100台;在纺织机械、数控装备、行业专用机器人等领域开发出10项数字化智能产品;在制造业全面普及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应用;重点规上离散制造业关键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0%;建成30个数字化制造车间/企业、10个智能制造车间/企业和1~2个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化制造基地。 

三、重要行动

(一)加强数字化绿色智能产品研发

  1.行动目标 

  瞄准网络和信息时代下新的生活观念,以舒适、便利、健康、节能、环保为目标,创新产品理念,实现泉州服装、鞋、建材、卫生用品等特色产品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完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的泉州数字化智能产品系列,实现泉州制造产品的升级。 

  2.行动内容 

  (1)数字化智能化服装和运动保健鞋 

  面向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健康意识和对鞋服产品的舒适性、便利性、功能性需求,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研发具有感应计数、信息存储和无线传感等功能,具备人体生理参数检测和监控等能力的数字化智能运动衣/内衣/运动保健鞋,发展数字化高端鞋服品种,提高鞋服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2)数字化智能卫浴产品系列 

  攻克声、光、电、热、力学、化学、生物识别等集成应用技术,研发卫浴专用电子元器件,开发外观新颖、节水节电环保、健康舒适便利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卫浴产品,形成座便器、淋浴房、浴缸、水龙头等成套智能卫浴产品系列,实现卫浴产品高端化发展。 

  (3)智能家居和安防产品系列 

  强化智能化集成化家居和安防系统研发,集成应用网络通信、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开发网络化智能化家居和安防控制系统。实现远程智能视频监控、共享、可视对讲、报警及联动、紧急求助等功能,提升家居安全性和便利性,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家居和安防产品系列。 

  (4)个性化数字化私人卫生用品 

  面向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病人等特殊人群、特定环境、特定时间需求,融合现代传感、测试、无线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积极研发纸尿裤、卫生巾等个性化功能性私人卫生产品,增强卫生产品的舒适性、便利性、功能性和智能性。 

四、提升产品创意与创新设计能力

  1.行动目标 

  深化应用三维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融合产品优化设计方法,创新设计思路,提升设计手段,以未来市场对服装、鞋、机械装备、建筑材料、工艺制品等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时尚化、国际化需求为目标,以工业设计平台为依托、以工业设计人才为支撑,实现泉州特色产品创意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 

  2.行动内容 

  (1)服装和鞋类产品的数字化虚拟设计能力 

  促进泉州市服装和制鞋龙头企业全面使用二维和三维数字化虚拟设计系统、远程协同设计系统,提高服装和鞋的数字虚拟设计和网络化协同设计能力;逐步开展服装和鞋的三维扫描和人体舒适性设计工作,提高泉州服装业和制鞋业的个性化创意设计能力,快速响应市场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 

  (2)建筑材料和工艺制品的工业设计与创意能力 

  推广应用三维工业设计系统和研发行业专用型3D打印设备,提高建材装饰产品、水暖卫浴产品和工艺制品等产品外观、功能的创意设计能力。以产品功能和性能为基础,强化产品实用性、美学和环境相结合,合理规划、创新造型,通过赋予产品丰富的内涵,满足用户功能、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需求。 

  (3)机械装备和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与优化能力 

  加强机械装备和电子信息企业二维/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的深化应用,积极采用机、电、液、控等耦合情况下的产品结构设计、仿真与优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和支撑工具,鼓励采用虚拟制造、虚拟仪器等技术完成机械装备和电子产品的加工、装配、测试和性能分析,提高机械装备和电子产品创新优化设计和可靠性分析能力。 

五、实现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1.行动目标 

  以泉州制造业重要生产和制造工艺过程为对象,加强利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物流技术改造提升关键工艺和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制造工艺和流程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柔性生产的能力,实现关键生产制造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 

  2.行动内容 

  (1)加快纺织服装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改造 

  应用智能仪器仪表提升纺织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水平,实现自动配送和过程监控;建设化纤和纺织品的数字化染整工艺设备、数码印花装备、质量检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系统、自动物料输送系统、立体整烫系统、立体仓储系统,提高纺织服装生产关键设备的自动化与数字化水平。 

  (2)提高制鞋流程关键工艺的自动化水平 

  以鞋面纺织、下料裁剪、印线标记、鞋面印刷、鞋模成型、喷涂粘合和烘干等关键工艺为突破口,积极推广应用自动化、数控化制鞋装备和制鞋机器人,建立具有生产柔性的制鞋生产线和物流传输线,加强制鞋流程的一体化集成控制,提高制鞋生产过程的柔性和效率。 

  (3)促进后加工石化企业的生产控制智能化 

  提升智能仪表、智能控制系统在泉州后加工石化业的应用水平,加强后加工石化生产流程的感知能力;应用现场总线等技术实现远程诊断、主动维护方式的设备维修与维护;改造和升级具有在线检测、优化控制、功能安全的智能成套石化生产装置,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实时化、自动化、模型化、可视化和数字化。 

  (4)普及建筑材料自动化智能生产成套装备的应用 

  积极引导建筑材料企业引进施釉、成型、石材加工、水射流机械、自动雕刻、包装、分拣等数控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提高建筑材料加工和生产工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升。在建筑材料龙头企业建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车间,提高建筑材料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5)提高食品饮料业生产与物流装备自动化水平 

  在中小食品饮料企业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饮料加工和包装等专用数控设备及智能机器人,优先支持各类食品饮料自动化生产线的国产化升级改造;着力提高膨化食品加工成套设备、饮料无菌灌装生产线和冷链食品加工等食品饮料关键装备和生产线的数控化、自动化水平。 

  (6)提升机械装备和电子制造加工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加强机械装备和电子产品加工装备的数控化和自动化改善,提高电子产品质量稳定性;广泛采用贴片、焊接、装配、测试、包装、转运等专用经济型机器人,建设电子产品生产物流自动传输线;在生产过程中实施电子产品的在线测量、抽样检查、工况辨识和质量控制。 

  (7)促进纸业与印刷装备和物流配送能力的提档升级 

  着力提高和改善蒸煮、漂白、造纸、包装等关键工艺装备的自动化和控制过程数字化,实现纸制品生产装备的高速化、精密化,提高生产效率;建设具有推广价值、高性价比的自动化纸制品示范生产线,配套建立纸制品自动化立体仓储和配送中心,实现仓储物流智能化。 

  (8)加快工艺制品业仪器与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 

  促进陶瓷工艺制品龙头企业应用智能仪器提升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提高窑炉设备的数字化生产控制能力;提高木雕工艺制品业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实施石雕工艺制品业石材雕刻加工机械的数控化改造升级;促进藤铁工艺制品业在喷涂、电泳等关键工艺环节建立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六、构建生产制造信息化管理能力

  1.行动目标 

  立足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本地制造业产业链,建设和完善龙头企业及行业的生产制造信息管理系统与云制造平台,强化生产制造基础数据收集,创新组织结构模式,优化生产和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信息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形成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可追溯有效监控,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规范生产流程、提高品质稳定性目标。 

  2.行动内容 

  (1)实施纺织鞋服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化管理 

  鼓励纺织鞋服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搭建行业云制造平台,应用实施ERP/PLM、SCM、CRM、MES、WMS、RFID等技术,实现从客户需求获取、报价接单、做样、大货生产、原料采购、裁床、领料生产、成品验收入库到出库等整个业务流程的智能化集成管理,形成纺织鞋服需求、生产、物流和销售全生命周期活动一体化。 

  (2)深化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信息化应用 

  逐步实施OA、ERP、MES、PCS、SCM等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石化企业从原料采购、计划调度、装置操作、安全环保、能源管理、IT管控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和集成,形成石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建立石化生产、销售与服务一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3)推进食品饮料业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面向食品饮料产品种类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保质期要求严格的特点,着力提高企业对食品饮料快消产品的需求预测能力,促进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加强食品饮料订单管理、原料投入、生产加工、检测包装、物流配送全流程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实现食品饮料产品从原料到销售终端的集成化信息管理。 

  (4)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其他重要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加强纸业与印刷、工艺制品、机械装备、电子制造等泉州典型制造企业ERP/PLM、SCM、CRM、MES、WMS等信息化技术和系统的建设,深化信息管理在原料供应、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库存营销、物流配送等重要环节的应用,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可视性和透明性,实现对人员、机器、物料和产品的有效管控。 

七、实施生产制造装备智能化升级

  1.行动目标 

  以数控技术、智能技术提升泉州市机械制造装备性能,增加机械装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创新设计一批全数控智能机械装备,完成一批数控伺服机械产品改造提升,推广应用“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示范工程成果,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成套化升级,逐步实现泉州制造装备由“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转变。 

  2.行动内容 

  (1)大力发展数控化纺织机械智能装备 

  重点发展具有主动感知和调节控制功能的高速数字化精密控制挠性剑杆织机、高速数字化精密控制剑杆提花商标机、高速数字化精密控制喷气织机、激光切割机、雕刻机等纺织机械、印染与后整理机械产品。提升大圆机和经编机、喷气织机、无缝内衣机等织造设备的数控化水平,积极发展智能平网与圆网印花成套设备、冷转移新型印染成套设备,加快发展智能化验布机、缝纫机、绣花机等成衣生产设备。 

  (2)提高制鞋全流程成套装备的自动化水平 

  面向制鞋生产全流程,重点研发全自动无缝一体鞋面机、智能数控鞋底与鞋面喷胶机、无车缝数控设备、数控皮革切割机等制鞋自动化、数控化装备;巩固提升自动化鞋底注塑成型设备和鞋材、辅料生产设备的数控化,着力发展自动化制帮设备和成型设备,提高制鞋成套装备自动化和数控化集成能力。 

  (3)积极研发本地专用适用数控机床产品 

  顺应数控机床高精度、高速度、高柔性、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网络化、复合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重点研发高速数控车床、数控铣镗床和大型数控铣床、磨床,着力发展精密化、智能化、多工位、复合式的加工中心和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套机床等数控集成系统与产品,积极发展低价位、行业专用的适用型中小型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提高为本地机械装备产品零部件的配套加工能力。 

  (4)提高工程、建材、印刷包装机械的数控化和智能化水平 

  着力推动工程机械企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高可靠性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和垃圾智能分选成套装备;加强筑路成套装备的信息采集与集成控制能力,提高筑路机械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重点发展自动化成套石材机械、大型数控化石板材加工机械、高效荒料开采机械;积极推进印刷和包装机械的数控化改造。通过提升机械设备的数控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优势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研发本地制造企业急需的行业专用机器人 

  积极配合泉州本地其他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研发适合本地制鞋、卫浴、陶瓷、石材、食品饮料、茶等企业不同档次、高性价比的加工、喷涂、施釉、磨抛、雕刻、搬运、分拣、包装和检测等作用的专用机器人,促进泉州典型行业关键生产制造工艺的劳动效率提升、质量稳定性提高和生产劳动环境的改善,在加强为本地制造业配套服务能力的同时孵化新的优势特色行业。 

八、建设数字化智能制造柔性企业

  1.行动目标 

  顺应技术日新月异、市场快速多变的时代趋势,转变大批量规模生产模式为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式生产模式,建设一批能够快速动态响应市场需求、具有制造柔性的定制化生产企业,形成数个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提高泉州制造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实现“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的转变。 

  2.行动内容 

  (1)建设全流程集成的定制式纺织服装智能生产企业 

  依托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的公共云服务平台,提供服装大数据分析、服装远程虚拟试衣和服装企业快速响应制造等服务,实现从面料需求、织品加工、体形采集、版型预选、图案配饰、色彩设计、服装加工成型和快速物流配送的全流程集成,形成数字化定制式纺织服装智能生产企业。 

  (2)建设个性化透明化快速柔性智能制鞋企业 

  建立采用三维扫描等技术的顾客脚模数据现场采集系统,打通鞋业门店和鞋厂的数据连接,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获取、个性化快速设计、柔性化快速生产和及时化快速物流配送,形成鞋品个性化、工艺标准化和管理透明化的制鞋生产模式,培育具有个性设计能力、柔性生产能力和准时配送能力的数字化智能制鞋企业。 

  (3)建设机械装备产品的数字化生产制造工厂 

  加强应用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和虚拟排产技术,构建生产准备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建立数字切割、焊接成型、喷涂检测、集成装配和物流配送自动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通机械装备产品设计、加工生产、装配检测等环节的信息数字化传递流程,形成生产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机械装备数字化生产制造工厂。 

  (4)建设具有自主控制与自我决策能力的智能石化企业 

  积极采用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流程模拟与能量优化、知识挖掘、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泉州石化运营平台,实现石化生产运营的高效调度、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和安全应急与风险防范,提高炼油化工生产和经营的智能控制和科学决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控制与自我决策能力的绿色智能石化企业。 

  (5)建设少人化的食品饮料数字化智能生产工厂 

  建立面向泉州食品饮料产品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强化食品饮料的库存管理,加强配送管理,规范业务流程;积极发展食品饮料专业物流;实施智能标签式的食品饮料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全程可追溯工程;加强食品饮料生产线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性能参数分析和预警;实施具有质量安全保障的食品饮料生产与物流自动化及过程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形成需求获取网络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的食品饮料智能生产制造企业。 

  (6)建设数字化绿色高效高质纸业与印刷生产企业 

  提升纸业与印刷工艺装备远程诊断和维护能力,构建数字化质量测控系统,建立纸业与印刷全流程工艺装备的统一控制平台,积极实施纸制品的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借助智能无线网络数据传输,实现纸业与印刷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测、控制和协同生产管理,提高纸业与印刷流程的可视性、执行跟踪和节能减排水平,形成数字化高效率高质量纸业与印刷绿色生产企业。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智能制造的顶层规划与实施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智能制造的顶层战略设计和宏观管理,加强组织和指导,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智能制造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对智能制造需求的导向作用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等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机制,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突破、智能制造单元构建、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智能工厂的培育工作,形成智能制造有序发展和竞争机制。 

(二)做好已有制造规划和成果的衔接继承

  以已有福建省和泉州市先进制造领域规划为出发点,凝聚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实现泉州制造业规划的有效衔接;以现有泉州制造业结构和布局为基础,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融入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优化智能制造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已取得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等先进制造成果的铺垫作用,加强智能制造技术能力的继承和进一步提升;加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形成智能制造在泉州制造业承前启后和协调发展态势。 

(三)落实智能制造成果的产业集群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国家对海西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泉州区域示范的政策优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的落实。遵循现阶段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并重发展的规律,优先突破应用面广、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智能制造成果的示范应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智能制造装备和工艺的成本,以建设创新型泉州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主要目标,合理选择行业有别的智能制造技术路径和产业路线,实施产业集群模式的成果推广应用,促进泉州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发展。 

(四)完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激励政策与措施

  政府部门加大对实施智能制造的资金与政策支持,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设立智能制造项目,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智能制造装备与工艺研发、智能制造行业和区域示范、以及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活动。鼓励国产数控和智能制造装备的首购首用,对市内企业、科研机构研发的智能制造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智能制造重大技术装备予以奖励,对使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制造装备给予品牌推广支持。对订购和使用本地首台(套)国产智能制造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建设工程和技改项目予以资金扶持,促进泉州制造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共生。 

(五)强化智能制造技术的企业转移和产业孵化

  紧密结合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泉州科技创新中心一系列平台为依托,在创新优化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制造自动化、数字化车间/工厂、精益制造、质量工程、服务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向成立开放式创新团队,开展泉州制造业实用的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样机的研发;联合本地业界有选择地引进一批技术成果和技术项目,实现在泉州的技术转移、产业化及本土化,孵化若干专业化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公司,完成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的企业转移和产业孵化;充分发挥外地/本地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加大对泉州地区制造业各类人才培训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撑与服务能力。 

        

    

  附件2 

                                               泉州市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计划 

一、形势与需求

  改革开放30余年,泉州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项,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二;拥有福建省名牌产品274项,占全省总数19.6%,居全省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4件,拥有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633件,先后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中国十大品牌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拥有“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10多个国家级产业品牌。制造业对泉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地区经济主体。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建设和品牌发展工作,2010年起,政府设立了“泉州市质量奖”,对获奖企业给予50万元资金奖励。目前,已开展两届评选活动,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先后获此殊荣;同时,市委、市政府将“质量强市建设”融入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纳入《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创新转型推动长远发展的决定》(泉委发〔2013〕8号),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质量强市、推进质量发展的意见》(泉政〔2012〕253号)、《泉州市产品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然而,泉州市在质量建设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先进同类城市相比,尚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质量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质量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还不够突出,质量工作与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太适应,质量工作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质量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运用标准和检测手段规范市场、淘汰落后产品的敏感性不足,企业主导制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多。质量基础建设尤其是研发投入不足,质量基础数据欠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公共检测资源的覆盖面还不够全,利用有限,尤其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薄弱;质量社会中介机构数量过少,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三)质量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低,工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多数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不少产品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品牌培育仍以名人广告为主导,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营销策略薄弱,仍以实体门店销售为主阵营;全市品牌众多,但在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较少;品牌经营总体水平不高,虽重视品牌,但对品牌保护、运营、开发、拓展、延伸的力度不足等。  

  未来10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科技革命引领制造业质量变革,制造业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转型:质量控制从传统的结果控制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控制转变,质量升级从主要由行政管理推动向科学技术驱动转变。 

  泉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未来10年将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推动制造业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形成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品牌是自主创新的结晶,质量和信誉的载体。全面提升泉州制造业质量水平和品牌形象,是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泉州制造”走向“泉州创造”的必由之路。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宗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和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泉州市质量强市建设总体目标,夯实产业升级与发展的质量基础,落实企业主体质量责任和品牌建设责任,突出加强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质量建设,不断强化质量工作地位,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创新质量工作方法,优化质量工作环境,为实现“泉州制造2025”目标提供质量保障。 

(二)发展目标

  至2020年,实现泉州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以上;建立并实施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建立质量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食品类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十二五”期末水平,包括: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食品类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在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食品产业培育20家以上企业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100家以上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模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COD和SO2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目标。泉州制造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主要行动

(一)强化质量基础建设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有效运行,工业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省级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食品类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省级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完成制定国家、行业和联盟标准10项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以上;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90%以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省级计量器具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培育并创建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检测中心2个。 

  到2025年,工业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省级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食品类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省级监督抽查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2.行动内容

  (1)实施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战略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产业联盟等多种组织的作用,鼓励纺织鞋服、食品产业、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等领域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和联盟标准制定,取得产业发展话语权。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进行业排头兵企业率先建立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示范工作,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强化计量统计基础工作 

  鼓励计量技术机构与产业、社会等重要的应用领域紧密结合,提升计量科研能力,研究、开发计量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一批高精度、高水平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不断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量传溯源体系,满足我市各行业计量检定校准需求。积极推进企业建立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计量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发挥计量在维护公平交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方面的作用,开展计量惠民活动,加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加油机、民用三表、医用计量器具、市场衡器等强制检定工作。 

  (3)健全检验检测与认证技术服务 

  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关键技术(方法、标准、体系)研究,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及混合所有制形式,建设泉州市检验检测技术体系与服务,在纺织鞋服、食品产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工艺制品等领域,重点培育并创建国际互认、国家认可的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工作,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水平。 

  (4)建立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机制 

  严格质量监管,建立并实施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机制与制度;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方案、计划、依据规范/标准、合格接受水平、培养抽样队伍,以及将市级监督抽查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规定”。 

(二)创新质量管理方法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在纺织鞋服、食品产业、石油化工、建材家居培育100家以上企业先进的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模式,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纺织鞋服、工艺制品领域建立2个以上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100家以上企业公开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支持制造业质量信息化管理项目10项以上。 

  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比例达到30%,设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比例达到50%,企业公开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比例达到30%,以确保工业企业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2.行动内容

  (1)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建立企业质量责任落实推进机制,企业负责人对产品设计、制造和销售等环节的产品质量和安全负责,针对产品实现过程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应明确规定其质量职责,落实到各个岗位,对关键质量特性形成过程设立基于先进质量工具与适宜的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质量控制点(QC),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特性;同时,落实产品售后服务责任,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引导企业推行产品质量自我声明制度,通过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承诺和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 

  (2)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群众性质量活动 

  规模以上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大力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指导选用可靠性试验、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DFMEA)等质量工具和方法,提升产品研发质量和效率。规模以上典型食品企业宜推行并深化HACCP和ISO22000标准,强化风险管理。推动企业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五小”(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技术比武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重点针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质量攻关和技术攻关活动,形成具有创新和定制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广泛开展质量对标、降本增效等活动。 

  (3)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 

  鼓励企业依靠信息化手段,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产品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结合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率先在食品产业、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等领域积极探索质量信息创新管理活动。 

  (4)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鼓励企业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4)、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GSRI-CHINA 2.0)和/或其他标准,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三)实施质量升级工程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实现泉州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以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COD和SO2排放削减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纺织鞋服类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食品产业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低于国内同类产品;建材家居、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类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的比例达到20%以上;完成20家以上企业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评价;培养质量专业人才1500人。建成泉州市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到2025年,泉州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完成20家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模式应用示范,并有10家企业获得福建省质量奖、1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奖;支持重大节能技改项目10项以上;清洁生产审计合格企业30个以上。 

2.行动内容

  (1)推进产品质量升级工作 

  建材家居、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类产品作为重要产业集聚区,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纺织鞋服类产品质量提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食品产业类产品重点保障质量安全风险低于国内同类产品。开展泉州市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发布“年度泉州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析报告”。 

  (2)加强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建设 

  针对影响产品质量关键问题和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导入质量对标、质量标杆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等活动,开展先进的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模式应用示范,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第三方评价,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对列入国家发改委万家企业重点用能单位率先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并支持重大节能技改项目 

  (3)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产品质量风险监测,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求,把质量作为衡量企业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质量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率先在食品企业中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示范试点工作,逐步向纺织鞋服、电商、石油化工等领域推广。按照鼓励诚信、扶优限劣原则,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对守信企业、基本守信企业以激励与帮扶为主,对失信企业、严重失信企业建立惩戒与淘汰机制。 

  (4)加快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质量公共服务能力,从产业链及相关行业着手,针对影响质量品牌的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组织产学研各方资源,联合开展设计、工艺、制造、检验、检测等产品质量形成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验证与评价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发与攻关,借助信息化技术,有效运行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5)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质量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提升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加快各类技术工人、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1500名质量专业人才,其中:卓越绩效管理400人、计量管理员资格600人、计量检定员资格150人、首席质量官资格350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升级能力。 

(四)提升品牌价值和效益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完成100家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完成“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个;建成泉州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建材家居、机械装备、食品产业行业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总提升率达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比例达60%以上。全市培育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达400家。 

  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比例达到50%。 

2.行动内容

  (1)大力推进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 

  通过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推进泉州城市品牌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的会商机制作用,营造自主品牌发展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泉州品牌发展专家智库作用,有效服务品牌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泉州品牌发展专题系列研修班,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高层)的品牌发展建设能力,着实推动泉州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2)增强企业品牌培育和管理能力 

  由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以纺织鞋服、食品产业、建材家居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培育高端高档自主品牌,加大电子信息、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在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重点集聚区开展区域品牌培育工作,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采取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培养消费品企业品牌经理等中高级营销管理人才,提升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泉州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的功能作用,建立泉州品牌危机预警信息监测系统,加强企业品牌危机管理,在消费品行业开展品牌风险分析,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品牌危机公关预警机制。 

  (3)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 

  完善和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激励发明创造,提升专利质量,改善专利结构。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其加大研发力度,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加强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提升知识产权经济价值。在纺织面料、水暖卫浴等重点产业开展专利信息分析运用工作,引导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部署核心专利,提高市场竞争力。 

  (4)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建成泉州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对包括品牌、商标、专利、产品、经营管理等企业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品牌管理过程的透明化与高效率。开展泉州品牌神州行活动,通过泉籍异地商会的牵线搭桥,集中推荐泉州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特别是加大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电子信息、汽车等消费品自主品牌的宣传。促进优秀自主品牌“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国际质量品牌交流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收购国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在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产业等领域推动自主品牌价值评价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树立质量优先发展方向

  强化顶层设计,将质量要素融入泉州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强化文化培育,使“诚信为本、质量为根、创新为魂”的质量文化成为各界共识;强化政策支持,把质量优先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质量创新,提升城市质量竞争力;营造最佳投资发展环境;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工业产品整体质量。将质量工作纳入县(市、区)绩效考核范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质量提升。 

(二)健全质量发展机制

  充分发挥质量强市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强化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各单位的紧密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推进专项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建立质量工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质量工作所需经费,切实保障质量工作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开展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由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产品质量提升专项和配套资金,合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完善市级质量升级贴息等激励政策,支持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 

(三)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2365、12315等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建立质量数据、信息交流发布机制与平台,鼓励协会/商会、技术机构、产业联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发布质量信息。利用报刊、网络、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质量宣传,扩大专项行动的社会影响,营造关心质量品牌、关注质量品牌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的社会氛围。加强舆论监督,公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充分利用新技术、信息化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和质量失信企业的打击力度。 

(四)培育先进质量文化

   把建设先进质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泉州市质量发展规划。建立企业先进质量文化的培育机制,倡导企业经营者重视质量文化创建。鼓励企业总结先进质量管理模式,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设一批质量创新基地。行业协会/商会总结推广先进质量文化。大力宣传质量文化建设先进典型,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共同营造先进质量文化的社会氛围。 

        

  附件3 

                                            泉州市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 

一、形势与需求

  近2年,泉州制造业增长速度放缓,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纺织服装、制鞋等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明显,传统的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逐渐失去竞争力,泉州制造业到了转型的关键期。泉州制造业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调整,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相融合、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服务型制造将促进制造企业向专业化分工、提升制造服务能力,形成横向一体化的规模效益,带动整个制造业绩效的提升。 

  目前,泉州制造企业服务性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例较低,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制造服务化意识,政府缺乏有效服务型制造统计制度,制造业支撑服务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泉州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为加快推进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泉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围绕落实《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结合泉州制造业发展实际,制定泉州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规划至2020年,展望至2025年。 

二、发展思路与行动目标

(一)发展思路

  把握泉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的重要机遇,着力发挥泉州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以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创新为核心动力,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金融服务与工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优化再造及产品增值,积极推动定制化生产模式,加快品牌批发型商业模式向品牌零售型商业模式转型,全面推动泉州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提升泉州制造业整体效益与核心竞争力,打造泉州制造业升级版,将泉州建设成为著名的中国服务型制造中心。 

(二)行动目标 

  至2020年,建成20个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成、运营网商(虚拟)产业园,建设、完善5个省级以上示范物流园区,培育百家服务型制造转型示范企业。每年新增“AAA”级以上物流企业10家;每年新增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8个,组织举办1~3场工业设计大赛;每年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网络品牌,重点培育10个特色凸显的电子商务镇、社区(村);每年培育一批商业模式创新示范企业。  

三、重点行动

  泉州是海西经济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制造业规模庞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制造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制造业逐渐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手段及发展空间,加速了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产业在泉州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具备生产批量大、销售范围广、个性化需求明显、市场响应速度快等产业特点。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泉州主导产业的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带来动力,实现由大批量规模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模式、由按计划供货向按市场需求快速补货的商业模式、由传统的门店销售向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转变与革新;同时,制造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日趋明显,驱动制造企业逐渐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由全能型生产向网络制造、云制造转变,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改革也为泉州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型金融服务业态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发展动力,成为泉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依据泉州制造业发展态势,提出泉州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八项重点行动。 

(一)大力推行定制化生产模式

  支持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柔性和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快速反应、迅速交货的要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协同的战略转变。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定制化生产业态逐渐成熟,定制化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20%。 

  到2025年,定制生产模式在纺织服装、制鞋行业、水暖卫浴、纸业与印刷行业全面应用,定制化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30%。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泉州定制”品牌。 

  2.行动内容 

  (1)推进企业发展柔性制造 

  促进制造企业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推动企业加快柔性化生产、打造敏捷供应链,从模块化设计、流程再造、标准化作业、库存控制、现场控制等方面改善生产模式,支持3D打印技术、物联网技术在企业制造链中的集成应用,实现个性化、小批量定制化生产能力,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帮助研究制定定制服务发展战略及精益生产改造方案,通过技改项目、示范项目推动中小企业精益发展。 

  (2)推行C2B定制生产模式 

  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工具与零售门店引入客户个性化设计理念与定制需求,按需设计、按需采购、按需生产、按需交付,建立“个性化、小批量、短交期”的C2B+O2O定制生产模式,培育定制服务品牌。支持建立面向纺织服装、制鞋行业、陶瓷卫浴、纸业与印刷行业等典型行业的产品定制服务平台,鼓励应用在线产品选配、3D扫描和建模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终端订货应用等支撑鞋服产品个性化与功能化设计定制。 

  (3)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鼓励设计机构、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建立产业合作联盟,面对定制生产需求,根据定制订单快速调用资源,形成平台化协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形成实体联盟运营机构,实现品牌联合与错位竞争。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促进企业开展“微创新”,高效改造、合理优化现有生产及服务业态,提升定制化生产模式的可操作性。 

(二)加快商业模式转型

  开展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从传统预测型推式供应链向面向市场的拉式供应链转型的管理优化工程,实现产供销的同步,提高库存周转的决定性竞争力。促进企业向终端市场驱动的以快速反应、高可得性、低库存管理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管理模式转变。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泉州纺织服装、制鞋行业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供应链系统优化升级,形成零售、分销、外贸等线上线下营销一体化。实现产品预测生产比例低于30%,提升库存周转次数3倍以上。       

  到2025年,泉州纺织服装、制鞋行业全面实现以终端市场需求拉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鞋服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2.行动内容 

  (1)推动大中型企业开展供应链优化 

  推动大中型鞋服企业提升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管理能力,数字化整合覆盖供应商、制造商、品牌商、分销商、零售商、终端消费者的企业价值链。建立优质供应商激励机制、制造商快速交货考核体系,提升企业敏捷生产供货能力,实现供应链系统整体优化。推动建立供应链上下游权责平衡、风险共担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向由终端市场拉动的供应链快速响应运营管理模式转变,提升产品库存周转率,形成小批量、多频次、快响应生产及配送的敏捷响应能力,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与效益。 

  (2)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 

  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生产自动化控制程度,推动企业建设完善的企业资源管理、采购资源管理、分销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店铺资源管理和POS系统管理等供应链集成信息系统。开展与供应链协调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变革,加强企业研发、采购、仓储、营销等部门之间的资源与信息高效同步运作。支持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存货管理、物流管理能力。 

  (3)推动鞋服企业营销模式创新 

  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纺织服装、制鞋行业的集成应用。鼓励移动营销、基于LBS服务的营销信息推送、智能试衣等O2O营销模式创新。鼓励纺织服装、制鞋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市场营销数据挖掘与客户需求分析,制定产品设计、生产及营销方案,提升企业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推动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修服务 

  针对制造装备维修、维护、运行管理业务需求,研究应用MRO核心技术,研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覆盖完整MRO业务的大型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系统和服务体系,在机械装备行业推广应用。推动设备远程监控、运行诊断、协同维护等服务业态发展,推动制造可持续发展能力。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引进、培育2~3家泉州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构,建设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系统远程服务平台,产生良好的服务效果。   

  到2025年,针对典型行业建立完善的制造设备健康检测服务体系。 

  2.行动内容 

  (1)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建设设备维护平台 

  支持机械装备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关联企业,建立面向设备全生命周期监测诊断、性能优化和维修与大修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设备状态管理服务。引导设备配置与运营信息向前传递至设备研发与制造过程,建立服务于用户的备品备件仓库,降低用户的设备维修成本。鼓励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开展预防性主动服务、在线维护等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支撑服务。 

  (2)建设第三方设备健康管理及监控平台 

  面向机械装备行业支持培育2~3家第三方设备健康管理及监控服务机构。整合行业协会、设备制造企业、维修企业、科教机构资源,建立设备健康监测与技术服务体系。推行设备的生产质量、销售服务、管理应用、保养维修的全程设备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开展设备健康普查,促进企业提高设备健康维护意识,建立设备维修评估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开展设备维修业务外包。实现区域政府投资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相关行业开放。 

(四)鼓励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商转变

  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促进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一批制造服务与生产性服务平台,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示范,培育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培育一批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建成一批系统集成、云制造、生产性服务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平台。 

  到2025年,发挥示范企业的行业带动作用,依托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制造服务体系。 

  2.行动内容 

  (1)培育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引导企业以价值链延伸与再造为重点,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提升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重点在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筑材料等行业,培育一批制造业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商,促进企业向“产品+服务”服务模式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  

  (2)深化应用海西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海西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将制造全生命周期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集成优化,构建覆盖全面的泉州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云。在纺织服装、制鞋、水暖建材、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行业,深化平台应用,全面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广域多主体全资源的企业业务协同。 

  (3)加强第三方生产性服务 

  引进、培育专业制造服务机构,整合制造服务资源,结合本土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一批第三方生产性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发展面向制造过程服务的研发设计与绿色制造服务,面向质量提升的实验检测与节能环保服务,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金融服务与知识产权服务。激励泉州服务型制造企业加盟平台服务商,提高产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行业内开放共享。 

(五)加快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

  推进电子商务差异化、专业化、品牌化、诚信化、移动化发展。构建整合生产制造商、批发零售商、网络运营商、金融服务机构、现代物流平台、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支撑机构等多行业主体参与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建设成为应用广泛、要素集聚、支撑有力、服务优良、特色鲜明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将电子商务作为引领泉州品牌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泉州大中型制造企业实现全程电子商务,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5%以上,制造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万亿元。 

  到2025年,泉州成为全国知名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2.行动内容 

  (1)提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协同能力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向制造业生产经营领域延伸,支持供应链产销协同发展。重点在纺织服装、制鞋、陶瓷卫浴、食品饮料等行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培育基于制造产业供应链的大数据信息平台。鼓励鞋服企业开展敏捷拉式供应链改造,将产能信息接入大数据平台,促进典型行业产能信息化与标准化。以“打基础、借流量”的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供应链平台向“精而全”发展产业数据,引导供应链平台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对接。重点支持“一品嘉”云工厂供应链管理平台、“云衣裳”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云平台的发展,推动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 

  (2)鼓励重点行业加快发展网络零售 

  鼓励鞋服、食品、工艺制品、卫浴等产业积极发展零售电子商务,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扩展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扶持本地优势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培育本土电子商务品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其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发展。建立区域产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城,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销售,借助电商培育品牌、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清理存货。 

  (3)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积极推进纺织服装、制鞋行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与相关地区共建垂直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泉州制造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支持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应用,支持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国际贸易。鼓励开展辐射“海丝”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重点支持中兴海丝路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商贸服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进出口代理业务,创新服务功能,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加强海关、工商、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便利发展环境。 

(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

  发挥泉州与“海丝”国家的产业发展互补优势,利用泉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利位置,大力促进物流行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发挥以陆地港服务为龙头的现代物流对泉州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扩大泉州产品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物流企业全程物流服务能力,加快物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培育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环境。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完善9大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仓储、交易、配送、金融、信息等功能,有针对性的为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化、专业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大力提升物流行业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大幅度提高。 

  到2025年,成为服务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综合物流通道,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2.行动内容 

  (1)加快完善泉州陆地港建设 

  进一步支持陆地港物流模式发展,鼓励陆地港建立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重点汇聚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跨境电商运营机构、外贸企业总部等,扩展陆地港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物流产业供应链。进一步完善各产业园区配套的物流园区,构建覆盖泉州制造产业的物流产业圈。为制造企业提供信息对接、交易、保税、仓储、货代、外贸、金融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2)支持物流企业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做专做精,提升物流对制造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运输效率,建立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高效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支持物流企业根据制造业的物流和供应链运作模式及管理模式,提供定制化、专业化、全程化服务,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鼓励中小物流企业组建物流企业服务联盟,专业化分工、协同运作,形成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重点支持物流园区与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提升物流对制造行业供应链及销售体系的服务能力。 

  (3)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化服务 

  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泉州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制定细分行业物流标准。推进条形码、射频识别、二维码技术在仓储、配送、集装箱和冷链等物流业务中的应用。在泉州地区的物流园区、港口、公路等关键节点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及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提供准备基础设施条件。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物品可视化定位、物流过程控制、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水平。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领域,建立整合有效数据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 

(七)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

  培育工业设计服务环境,支撑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自建与引进研发设计中心、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等,推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研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水平。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研发设计服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到2025年,推动一大批优秀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研发设计对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显著增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 

  2.行动内容 

  (1)推进第三方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发展 

  鼓励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平台的发展,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联合全国行业协会、高校、工业设计机构的优势资源,面向鞋服产品、卫浴产品等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研发设计、人才培养、技术趋势预测、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策划等服务,合力推进泉州工业设计水平提升。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扶持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2)大力培育引进工业设计机构 

  加快建设工业设计创业园区,积极引进韩国、日本、德国等专业设计公司。鼓励有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重点支持造型设计、3D打印、色彩研究、材料应用等服务方向。鼓励国家设计创新中心、国家级院士工作站、省内外科研机构、顶级工业设计公司等在泉州设立工业设计分支机构。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管理咨询机构的能力资源,鼓励企业开展设计项目服务外包,集成创新优化产品,提高产品设计水平。 

  (3)加强工业设计交流对接与理念宣传 

  加强工业设计相关单位与境内外优秀工业设计资源的交流对接。在人才引进、技术转移、设备引进等方面加强与台湾高等院校、设计机构、财团法人机构深度合作,推进海峡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深入组织工业设计论坛、培训、优秀设计资源对接等活动,提升区域工业设计发展水平。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开展工业设计系列宣传报道,鼓励中小企业自主设计开发新产品,重视并应用工业设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鼓励中小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开展合作,引进产品策划、性能优化、结构优化、外观设计等工业设计全系统服务。 

(八)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在《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导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金融服务,鼓励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金融服务实行生产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金融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服务业态;加强制造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1.行动目标 

  到2020年,建立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建成10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 

  到2025年,健全与泉州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机制,建立完善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金融产品体系,实现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 

  2.行动内容 

  (1)推动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龙头企业成立集团财务公司,以龙头企业信用为依托,将产业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整合,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 “一对一”或“一对多”综合融资及信贷服务。支持建立政银企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态,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衍生的信用增级获得融资便利、减低融资成本。在以典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引入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展纺织服装、制鞋行业供应链金融试点推广。 

  (2)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担保方式及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组合担保、互助联保等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建立财政出资的集融资担保为一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扩大中小微金融政策透明度。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短期质押、担保贷款业务,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开通绿色通道。推动互联网金融等普惠金融业态发展,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实现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全覆盖,健全企业信用评级及管理制度,构筑良好的信用环境。 

  (3)重点发展融资租赁 

  加快引进培育融资租赁公司,鼓励租赁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展租赁业务范围。着重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检测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建立泉州融资租赁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租赁物公示、查询服务系统。鼓励融资租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设立融资租赁补助资金,引导制造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各项优惠政策 

  促进财政、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向服务型制造业倾斜。对研发设计、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和补贴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补助资金,引导中小企业制定服务型制造战略规划。建立财政出资的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资金池,扩大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建立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社会开放应用。 

(二)加强科研机构对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支撑作用

  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的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委托研究机构开展制造产品服务化的研究分析,建立发展服务制造的理论、方法、模型和管理工具。选择典型产业集群开展研究计划,与企业共同制定服务型制造工具手册并参与执行。委托科研机构编写泉州服务型制造年度发展报告,建立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知识交流平台,向企业宣贯推广制造业服务化运作模式。 

(三)建立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协同推进机制

  建立服务型制造创新服务联盟,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引导和促进作用,制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相关标准体系及评估机制,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体系。建立面向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咨询平台,引导制造企业与咨询机构、专家深入对接。鼓励行业协会定期举办服务型制造研讨会及案例分享活动,配合政府搭建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宣传网站,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强化人才智力支持

  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引进、培养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落实高端人才来泉创新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教育资源与资金投入,制定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培训计划,加强企业领导对服务型制造的认识,联合咨询机构辅导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建立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及激励平台,依托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专业咨询机构资源,着重培养和培训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类人才,及其他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制定泉州高端人才与技术骨干激励计划,对于长期服务于泉州制造企业的中层技术骨干及专业人才,采取贡献奖励机制。 

(五)实施百家服务型制造企业示范工程

  基于泉州发展服务型制造八项行动计划,开展服务型制造转型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在纺织服装、制鞋、水暖建材、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行业,认定百家服务型制造转型企业,在战略制定及服务产品优化等方便着重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根据其转型效果编写百个服务型制造实施案例,在行业内宣传推广,发挥示范企业的行业带动和引领作用。 

(六)建立健全服务型制造统计制度

  在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统计分类、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泉州服务型制造统计方法,明确各有关部门相关统计任务。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年度统计信息发布机制。

 


阅读 0
主管单位: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泉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泉州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
备案号:闽ICP备1900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