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2018-12-20 00:00:00
泉州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在国内经济新常态、国际需求艰难复苏、全球技术产业蓄势变革的大背景下,泉州步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艰难的转型期。尤其是以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等四大主导产业和食品、工艺制品、造纸印刷等三大特色产业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板块,虽已形成规模优势,但扩量提质遭遇困难瓶颈,新旧动力还在转换。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方向
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坚持“加减乘除”并举,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化解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成本过高,提升优质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加快形成有利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真正让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留下来、发展好”,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继续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为全力以赴确保“红旗不倒”,继续当好全省“领头羊”奠定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工作重点
(一)产业组织形态优化:分业施策+跨域整合+兼并重组
1.以产业路线图为导向,分业施策。加快实施传统产业路线图,围绕产业发展方向、龙头项目、集聚区域、发展平台、组织架构、政策措施等六要素,进一步找准定位、分业施策,努力在产业链条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更大突破。深入实施龙头促进计划,着眼产业链缺失环节,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大型国企)、民企500强和台湾100大企业等国内外行业龙头,加快引进落地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鼓励境外上市龙头企业返程投资,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群体。深化“万家企业手拉手”专项行动,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带动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配套协作水平,实现互用产品、互为市场、抱团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2.以跨域整合为突破,催生新业。加快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促进传统产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推动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科技与市场、产业与金融等跨域整合,重点推进现代物流、创新金融、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工业旅游、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融合,引导传统产业企业转向提供服务、设计研发、系统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环节。以现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海洋生物、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等未来产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旅游局、金融工作局、质监局、海洋渔业局)
3.以兼并重组为重点,扩容强体。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优质企业强强联合,实施跨所有制的关联性战略性重组,集中推动百家企业重整重组,引导部分深陷资金链、债务链、担保链、欠薪等困境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出让、转行、并购、重整等,整合盘活,及时淘汰僵尸企业。实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十条措施,建立危困企业项目库,设立企业兼并重组投资基金和破产处置专项资金。各地在“资源盘活型”、“瘦身强体型”、“强强联合型”、“上下延伸型”、“植入外脑型”等类型选择试点企业,争取先行探索、示范推广。(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金融工作局、财政局,市国投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企业家思维转变:战略思维+素质提升
1.提升战略决策能力。以中型以上企业的企业家为重点,开展企业发展战略、风险防控系列培训,引导企业家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厘清企业战略定位,提高风险防控实操,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战略眼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质监局)
2.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以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为重点,围绕企业不同需求,开展企业经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创新、金融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等五大系列培训,帮助企业家补齐能力短板,提高经济转型期的适应性,培养企业家专注实体经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质监局)
3.提升接班传承能力。以“二代”企业家为重点,专门开设“二代”企业家专题高级研修班,进行系统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邀请老一代成功企业家分享创业故事与经验,增强“二代”企业家的守业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二代”企业家树立信心,提高在传承基础上的锐意创新能力,顺利实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质监局)
(三)创新要素蓄能:技术储备+人才储备
1.加大技术储备。培育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和重点创新基地,推进“一所一中心”、“一产业一高端平台”和“一县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引进或共建一批“数控一代”应用和智能制造推广的研发机构。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燎原计划”,公开征集“数控一代”和智能制造重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提高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制造业强基计划,加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共性技术基础等产品技术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激励发明创造,提升专利质量,改善专利结构。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商务局、人社局、金融工作局、质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2.加大人才储备。深化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重点依托中科院海西装备所、华中科大智能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平台,采取“人才+项目+团队”,用项目支撑人才集聚,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抓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推进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城市建设。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构建全覆盖、差异化的职业培育体系,实施新成长劳动力适应性技能培训、企业在岗劳动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移劳动力储备性培训,为产业转型提升提供高级“蓝领”。(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金融工作局,市科协)
3.发展智能制造。立足机械装备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提质扩面、纵深推进,加速建成一批标志性平台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以增量盘活存量,全面推行以“机器换工”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与在泉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合作建设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全面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在传统产业中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推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质监局)
(四)终端市场拓展:中高端市场+商业模式创新
1.开拓中高端市场。抓住新一轮消费升级带来的有利机遇,加快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并举、消费升级与品质升级同步,支持龙头企业集中做强主打产品,建立“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产品梯队,快速推出符合消费心理的优质产品,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组织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快品牌国际化,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开展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以“质量+品牌”牢牢把握中高端市场话语权,提升“泉州造”的声誉度和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质监局、工商局、经信委、科技局)
2.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企业探索更多形式、市场接受的商业模式,鼓励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柔性和快速市场响应机制,推进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的生产、销售模式。围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泉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互联网+销售”,健全电商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壮大电商经济规模。加快网商虚拟产业园和“泉州购”“泉商汇”“泉智汇”“泉州仓”四大综合平台建设,引导专业市场、虚拟产业园、电商平台无缝链接。(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工商局)
3.政企联手去库存。支持名优地产工业品拓展市场,引导政府性投资工程或政府采购项目优先采购使用名优地产工业品。继续组织 “万家企业手拉手”、泉州品牌“中国行”、“海丝行”等行动,有效对接产能,以政府信用助力企业营销,将质优价廉的“泉州货”销售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市场乃至全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泉州海关、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五)产业生态环境优化:金融风控+制度改革
1.维护金融生态。综合利用重整重组、以物抵债、清收核销、打包转让等措施,有效化解信贷风险,及时关注、把控资金风险企业,提供融资应急保障,支持转续贷。对接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若干意见》,全面完善征信管理系统,持续加大信贷资源争取、企业改制上市、金融产品创新等,做大分母,降低不良贷款率。高度关注民间融资,健全预警、识别、应对机制,有力有效防止风险扩散蔓延。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效应,通过以奖代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分险化险、担保体系建设等,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跟进投资、阶段参股、劣后条款等方式,吸引一批市内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入驻,让企业在起步、成长、发展不同阶段都有“量身订做”的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银监分局)
2.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省定三大中心城市布局,坚持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的“大泉州”理念,全域协同、合力推进环湾区域城市能级和品位持续提升。实施古城保护提升计划,探索建立“千年古城、家园共造”的管理机制,提升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推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精心培育发展适合业态。实施新区加速崛起计划,完善开发策略、业态布局、项目支撑,推动要素集聚、功能配套、产城融合,打造若干示范片区,进一步增强城市宜居度和承载力。实施工业园区转型计划,优化空间布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向“全方位服务的供应商”转变。(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商务局、科技局、住建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3.优化土地配置。推进产业用地在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等区域内集中配置,推动产业项目进入市县两级产业集聚区,强化对企业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率管理评价,有效降低企业的“土地成本”。严格落实限制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加强产业用地供应分类管理,严禁向淘汰类产业项目供地,严格控制限制类项目用地。抓紧修订“三旧”改造政策,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力度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创新土地供应体制,允许各地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出让期限。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增加对创新科研用地的支持,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量较大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倾斜,优先解决工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商务局、城乡规划局、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4.精简制度。跟进复制自贸区便利措施,不断优化“三张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政府部门责任、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深入开展“一照一码”改革,建立“中介超市”,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提升注册便利化水平。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营造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更加轻松的政务环境,有效降低企业的“行政成本”,努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质营商环境。(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工商局、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知识产权局、金融工作局、质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统筹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县领导联系挂钩制度,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各有关责任单位要围绕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二)强化财政扶持。每年市级财政统筹各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采用设立基金、设备补助、融资租赁补助等方式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各县(市、区)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贴身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一盘棋意识,树立大局观念,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限的时间窗口,加强点对点、一企一策扶持,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及时主动帮企业解决具体难题,向企业提供向上报批、向上争取政策、专业化培训、个性化辅导等增值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