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知识产权局关于泉州市专利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政策文件 2018-03-20 00:00:00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知识产权局关于泉州市专利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编制的《泉州市专利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泉州市专利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市知识产权局(2013年1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专利制度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根据泉州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知识产权政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2012年4月,泉州市被列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专利创造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意见》、《泉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专利产出水平持续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福建省前列,其中2011年、2012年均位居福建省首位。“十二五”以来,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平均增长率分别达40.9%和81.8%。其中,2012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37件,是200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8.7倍。2012年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8件,是2006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 12.4倍;全市累计有5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专利获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18项专利获福建省专利奖,161项专利获得泉州市专利奖。

强化工作载体建设,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3年11月,全市培育了13家国家级、80家省级、207家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晋江市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县级市),南安市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县级市),鲤城区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丰泽区、石狮市等6个县(市、区)被列入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泉州高新区所属的两个分园区——鲤城高新区和石狮高新区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2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泉州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累计有15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13660万元授信额度,贷款5590万元。

强化专利执法保护,专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案件227件,按期结案率达100%;组织开展执法维权“护航”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专利违法行为。2009年,泉州市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保护工作进入全国首批“5?26”工程。2012年,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绩效考评在全国89个参评的副省级城市及地级市中排名第5位。2013年,泉州市率先在全省设立专利行政执法支队。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明显提升。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在全省首批升格为副处级单位;成立了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市知识产权局领导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全市所有县(市、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南安市、石狮市均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中心,为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提供了组织保障。

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设立中国(泉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公益热线及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设立了5个分中心和5个工作站。自中心成立以来,共为1500多人(次)提供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咨询服务。2012年,维权援助工作绩效考评在全国排名第16位。建立了泉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专利文献数据库及检索系统、“泉州知识产权信息网” 、“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软硬件设施。泉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跻身福建省先进行列。

泉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基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专利行政执法人员较为欠缺;企业管理者的专利意识相对薄弱,对专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认识不足;发明专利比例较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专利分布不平衡;企业运用专利制度和专利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企业专利管理制度、组织构建及管理人员配置有待加强;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专利代理机构较少,服务水平有限;专利人才缺乏,特别是企业专职专利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部署,围绕泉州实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加快创新转型为主攻方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专利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专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关键作用,为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通过专利制度鼓励和保护技术创新,为创新主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专利的价值,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专利促进经济发展。以专利制度服务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加强产业、区域、科技和贸易政策的专利导向,努力提高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实现专利与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

3.专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运用专利资源为核心,充分发挥专利提升优势产业技术、突破成长型产业技术、引领新兴产业技术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专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培育专利优势企业,提高企业专利产出和运营能力、保护和管理水平,充分实现专利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专利各项工作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专利支撑引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创新升级效果显著,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一)专利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20%、15%以上,当年分别达到24000件和15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当年达到2200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境外专利申请达30件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累计有效专利拥有量超百件企业达到10家。

到2020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15%、1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当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件,境外专利申请量达50件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比例达60%以上。累计有效专利拥有量超百件企业达到30家以上。在优势产业、成长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各形成一批具有跨越发展优势的核心专利。

(二)专利运用能力明显增强

到2015年,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持续提升,累计培育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达320家。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专利许可、转让和诉讼能力和专利信息运用能力不断提升。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企业达30家以上。建立并有效运行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机制,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增2~3个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累计扶持实施专利产业化项目达30个以上。

到2020年,全市培育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达500家。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专利信息运用工作机制基本健全,专利许可、转让和诉讼、专利信息运用能力显著提升。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企业达100家。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机制基本健全,专利经济价值充分显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运用能力显著增强,新增3~5个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累计扶持实施专利产业化项目达50个以上,逐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专利技术产业化体系。

(三)专利执法维权水平显著提升

到2015年,专利执法维权绩效考评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达95%以上,举报投诉及维权援助体系逐渐完善。

到2020年,专利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机制、机构和队伍不断加强。执法水平与效能明显提高,全市专利行政执法案件按期结案率达95%以上,专利违法行为明显减少,维权成本明显下降。

(四)专利管理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到2015年,全市专利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专利代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专利代理行业专业化和规范化,专利代理执业代理人达30人。专利中介服务机构争取达到8~10家,专利中介服务从业人员达150人以上。

到2020年,全市专利行政管理体制和专利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有效运行。建成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专利信息服务体系。专利代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专利代理行业专业化和规范化,专利代理执业代理人达50人。专利中介服务机构争取达到12~15家,专利中介服务从业人员达200人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运用专利制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打造专利支撑引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与产业品牌共融互进的具有泉州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模式,全力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泉州经济建设、支撑泉州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泉州打造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县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推进鲤城、晋江、南安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强县工程及丰泽、洛江、石狮、安溪、德化等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县(市、区)将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在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中持续保持区域优势,不断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实力,实现知识产权强县(市、区)的目标。

3.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推动鲤城高新区、石狮高新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建立与园区科技、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鲤城高新区建成知识产权支撑引领微波通信、光电信息、机械汽配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为主导的特色试点园区;石狮高新区建成依靠知识产权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的特色试点园区。

(二)提升专利数量和质量,增强专利创造能力

1.完善专利产出激励机制。落实《泉州市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若干规定》、《泉州市专利申请资助暂行规定》等规定,优化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加大对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资助和奖励力度,激励发明创造,提升专利质量,改善专利结构。鼓励企业根据其产业(行业)和产品特点制定企业内部的专利奖酬制度,激发员工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2.提升专利产出质量。根据泉州产业发展现状,综合考虑产业专利产出特殊情况,重点提升石油化工、造纸印刷、食品饮料和光电信息等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低产业的发明专利产出能力,促进优势产业、成长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比例显著提高。充分发挥晋江、石狮和南安等区域在服装鞋帽和机械装备等产业的优势,提高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发挥德化陶瓷产业,鲤城、丰泽和晋江创意产业优势,鼓励工业设计与创意设计企业申请高质量的外观设计专利。通过分类指导和布局,在优化专利产出结构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三种专利的质量。

3.部署关键技术领域核心专利。围绕纺织鞋服、建筑材料、光电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构建2~3个专利联盟或联合体,明确产业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和专利布局,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以专利占领产业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部署关键技术领域核心专利及相关外围专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强化载体建设,提升专利运用能力

1.培育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事业。加强各级各类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培育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实施适合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各个层面试点示范效应,推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依靠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壮大。

2.促进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和交易。完善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海峡技术转移中心(泉州)等展示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有效的专利交易模式,重点支持核心或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开发、购买专利或获取专利许可权,引导专利权人以许可、转让、质押、拍卖和入股等方式运用专利,促进专利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

3.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按照《泉州市专利产业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暂行)》,根据产业专利布局情况,在优势产业、成长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中认定1~2个专利产业化基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扶持其实施,不断提高专利产品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四)完善执法维权保护机制,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完善专利行政执法机制。实施专利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全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坚持日常执法与专项行动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专利行政执法对商场、专业市场、展会等重点领域的“护航”作用。建立专利行政执法“市带县”工作机制,加快实现专利行政执法办案的信息化,提高专利行政执法效率。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利用闽粤两省沿海城市保护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泉州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的联合执法、应急联动、议事会商和跨地区的案件移送、信息通报、配合调查。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系统的协调和沟通,综合运用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效力,有效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打击侵权违法行为。

3.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建设。完善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热线的作用,畅通投诉与举报渠道,加强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工作站建设,不断完善泉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库,壮大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加大中小企业维权援助工作力度。

4.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各类工商组织协商解决内部纠纷和联合应对国际诉讼的作用,鼓励其依托自身优势,建立专利保护和维权联盟,完善行业纠纷协调解决机制,引导行业、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专利纠纷,尤其是提高应对美国“337调查”等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专利管理水平

1.健全专利行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作用,优化专利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提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政府重大决策中的参与度。建立专利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专利指数,提升专利管理能力。贯彻落实《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意见》,完善重大经济活动专利评议机制,避免因专利问题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确保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2.推进企业专利规范管理。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根据本企业特点编制包括专利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考核反馈等内容的专利管理手册,支持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确立专利管理目标,合理配置专利资源,如安排专利申请和维持经费、专利资助和奖励经费,开展专利产品数据库建设,建立专利信息分析利用机制等。

3.强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管理。促进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专利管理机制,完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奖励和报酬制度,将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收益分配以及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认定的评价指标及中高级职称评定的破格条件之一,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能力建设。

(六)完善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利综合服务能力

1.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泉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专利文献数据库及检索系统和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资源,完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法律服务和战略制定等功能,开展专利预警、托管、评估、质押等业务。积极推广实用性较强的专利信息软件,建立完善水暖卫浴、陶瓷、纺织服装等泉州特色产业的专利数据库和专利信息软件,增强企业利用专利信息的能力。

2.培育和引进专利服务机构。落实《泉州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专利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政策环境,培育和引进12~15家专业化、规范化的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专利服务机构与企业的有效对接,鼓励专利服务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内容和形式,提高信息检索、专利代理、价值评估、转让许可、质押融资、战略制定、预警分析、司法鉴定、涉外专利纠纷等服务水平。健全专利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考核和奖惩制度,建立服务机构的信息管理和信用评价等管理体系,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七)强化教育和培训,夯实专利人才基础

1.全面强化专利人才教育。创新培养模式,以扩大专利人才规模为基础,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优化专利人才结构。支持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或双学位班,设立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开设知识产权或专利实务课程,结合理工科专业特点,加强有针对性的专利知识普及教育。推进知识产权教育普及试点中小学建设, 将知识产权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推广德化县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先进经验,普及专利基础知识,培养创新理念。

2.开展分层次专利知识技能培训。强化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福建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泉州分站,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多层次的培训网络。面向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重点产业及龙头企业高层管理者、科研人员及专利工作人员、专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及专利代理人等不同对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利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各层次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水平。针对优势产业、成长型产业、新兴产业专利需求情况和产业特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利培训。

(八)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范围,加强泉台交流合作力度

1.加强国内外专利工作交流合作。努力争取国家和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在政策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国内先进城市的交流沟通,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闽粤两省沿海城市、全省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等渠道,探索专利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建立泉州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或地区在专利方面的合作机制,提升泉州专利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2.加大泉台专利工作合作力度。发挥泉州对台区位优势,深化与台湾地区在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人才、教育、培训、服务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争取1~2家台湾专利服务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促进泉台两地专利服务机构在执业培训、业务研讨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台湾居民参加大陆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充实泉州专利服务队伍。

五、重点工程

(一)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能力提升工程

1.确定不同产业的发明专利产出重点。在保持优势产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及其占整个产业专利比例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和光电信息等技术密集的成长型产业的发明专利产出水平,重点提高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高度密集的新兴产业发明专利产出能力。

2.强化企业发明专利创造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围绕本领域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支持企业通过购买和兼并等方式,获得发明专利。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委托或共同开发先进技术,获取发明专利。

3.提升创新主体的发明专利产出能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特派员和知识产权专家库的作用,提高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拟申请发明专利技术点的发现、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发明专利申请流程和技巧的指导和服务,有效提高发明专利数量。

4.提高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产业技术领域和产品销售区域的特点,鼓励和引导泉州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积极通过PCT(专利合作条约)途径向国外申请专利,提高PCT国际专利申请的资助和奖金额度,针对外向型企业组织开展PCT国际专利申请程序和申请文件撰写等内容的培训,提升泉州外向型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意识和能力。

(二)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程

1.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报告机制,追踪产业关键技术的国内外专利动态,排查、识别、预警产业专利风险,将专利信息分析结果充分运用到产业运行决策中,帮助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跟踪竞争对手,分析行业导向,提高产品的开发起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运用科学的专利布局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2.实施专利战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产业类型和专利优势状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利运用为目的,优化经济科技活动中的专利指标,引导市场主体对专利进行科学布局,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利储备体系,构建专利联盟或联合体,制定适合优势产业、成长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战略,助推泉州市产业集群发展。

3.实施专利促进优势产业发展计划。保持纺织鞋帽产业专利产出优势,不断提升专利质量,实施一批促进专利储备运营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专利技术的集成、突破、储备和流转。提高建筑建材、工艺制品和食品饮料产业的专利产出,突破发展瓶颈,形成优势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

4.实施专利促进成长型产业发展计划。鼓励机械装备和光电信息产业的企业,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形成若干以核心专利为基础的专利组合,并运用这些专利组合开展质押融资、标准制定、技术转移转化等。调查分析造纸印刷和石油化工产业专利低产出的主要原因,提高其专利产出水平,并形成一定数量的关键技术专利组合,支撑产业发展。

5.实施专利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计划。鼓励企业围绕新能源产业的专利产出优势,通过PCT途径向国外申请专利,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并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专利产出水平,超前部署、掌握和拥有一批带动产业跨越发展的核心专利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三)专利权质押融资推进工程

1.贯彻和出台专利权质押融资政策。贯彻《福建省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试行)》和《泉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完善《关于推进泉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泉州市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完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创新专利权质押风险分担机制,强化专利政策与创新、财税等政策的衔接,完善专利权质押融资政策。

2.建立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体系。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督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专利法律状态和实施收益等情况。引导贷款企业按照融资平台风险控制体系标准,在内部建立贷款使用监督机制,并对质押融资专利进行风险跟踪。加强对企业、银行、担保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关于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的监控。

3.完善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参与专利权质押融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信用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建立考核评级制度,规范服务标准。支持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建立融资还贷信息反馈登记以及动态信息数据库,健全专利权质押贷款信用体系,对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的用途进行定期追踪和监督。

(四)中小企业专利托管工程

1.建立中小企业专利托管工作机制。构建供需对接畅通、资源配置合理的专利托管管理机制。推选专利托管工作意愿强、业务水平高、管理规范的服务机构,组织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进行有效托管对接。指导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签订包括托管内容、考核办法、责任义务明确的合同书。监督服务机构根据协议约定为托管企业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专利托管方案,开展专利托管服务。

2.提高服务机构的专利托管能力。加强专利服务机构管理,提升其在专利信息分析、申请文件撰写、申请流程服务、专利运营、权利维护、专利战略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水平,有效提升中小企业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五)专利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1.加强专利服务行业管理。加强专利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完善专利服务行业管理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确定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制定专利服务机构诚信自律公约,鼓励专利服务机构建立服务联盟,打造对内自律有力、对外协调有效的专利服务业,提高专利服务业务水平。

2.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规范专利代理行业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加强专利代理人培养,促进专利代理机构发展,鼓励专利代理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健全专利代理援助制度,制定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协调发展的优惠政策。

3.开发和推广专利信息服务产品。组织开发先进的信息检索、统计分析、信息跟踪、战略规划、预警分析等专利信息服务产品。探索开发专利培训、专利咨询等管理系统,提升培训和咨询业务水平。鼓励和支持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及优势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多的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提高专利信息服务效率。通过专利托管等形式,促进专利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六)专利人才培养工程

1.优化专利人才发展环境。将专利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市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性投入、企业主体性投入”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营造有利于专利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切实保障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需要。健全和扩充专利人才信息库和专家库,合理有序地引导专利人才配置。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专利人才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2.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管理、行政执法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有特色、重实效的知识产权在职教育,组织泉州市知识产权系统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省知识产权局开展的业务培训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利人才。实施“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利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和实务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放宽专利人才引进条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专利服务经验丰富的实务人才,缓解泉州市专利人才不足的现状。优化专利代理人服务环境,规范专利代理人业务收费标准,培养和引进优秀专利代理人从事专利代理业务,鼓励专利代理人在企业和代理机构之间流动。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发挥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将专利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健全专利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专利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专利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年度跟踪,将推进计划中重要专利指标纳入政府和有关部门考核指标体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

完善专利产出奖励、职务发明权利归属、专利实施推广及产业化利益分配、专利侵权赔偿、假冒专利处罚等制度。重视专利政策与经济、科技、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转化专利技术所得收入,按照有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针对专利服务机构从事专利申请、转让、许可、质押等业务制定优惠政策。

(三)加大财政投入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完善发明专利激励机制,及时兑现专利资助和奖励资金。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专利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大对成长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专利创造及产业化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专利风险投资和借贷资金注入,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投入体系。

(四)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

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知识产权局和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每年12月20日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年度工作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指导和督促,组织年度考评并适时组织日常督导检查,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不认真履行职责分工的单位和经办人员进行通报批评。


阅读 0
主管单位: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泉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泉州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
备案号:闽ICP备1900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