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政策文件 2018-12-20 00:00:00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2018〕15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工业园区(以下统称“开发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和转型升级主阵地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转型攻坚、聚力跨越”工作主线,加强对开发区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强化专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健全公共配套和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我市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全市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0亿元,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开发区2个,超100亿元的开发区10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突破23亿元,工业用地地均税收达30万元/亩。实现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的发展方式,培育形成一批全省领先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

  二、重点任务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构建精简高效的开发区管委会机构。坚持“大部制、扁平化、减层级、提效能”的原则,整合归并内设机构,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焕发体制机制活力。完善“政区合一”开发区的机构职能设置,实现精简高效管理。推动“一区多园”,实行“一个主体、一套班子、专业运营公司”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机构,实行集中管理。结合我市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规格等实际情况,积极推动省级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由所在县(市、区)领导兼任。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编办

  2.理顺开发区与所在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关系。各县级政府统一实施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治安维稳、道路管网及绿化保洁等公共事务,开发区管委会在人力物力保障和监管责任上配合抓好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开发区所在乡镇,协同开发区管委会落实园区各项工作。梳理完善开发区管委会三定职责,突出重点职能,优化人员配置,加大体制保障。按照“能放皆放、权责一致、职能匹配”的原则,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依法赋予有条件的开发区相关经济和管理服务权限,支持开发区稳妥高效用好相关权限,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开发区财政预算和独立核算机制,合理划分开发区与所在县(市、区)财权、事权对等的税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编办、公安局、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安监局

  3.推进开发区市场化运营改革。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开发区成立运营公司,实现管委会和运营公司分离,运营公司承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招商引资、管理服务等功能。支持开发区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园区运营商,以“整体外包”“特许经营”等形式,开展政企合作,确定收益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开发区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集群和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载体,支持开发区充分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和传统文化街区等,建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众创空间、创新工场、新型孵化器。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编办、科技局

  4.引导运营公司规范运作。引导运营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与各级国有资本交叉持股,实现园区资产国有化、效益最大化、运营规范化。各开发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公司激励约束考核评价体系,从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实行年终综合考评制,奖优罚劣。支持运营公司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综合运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股权投资等新型融资工具进行资本运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运营公司积极与金融机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及各类基金合作,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股债结合的融资服务。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国资委、财政局、发改委、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

  5.创新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与省级或社会基金合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项目建设。采取多元化方式开展开发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其他营利性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

  (二)强化招商和优化服务

  6.推行公司化招商。根据开发区管理和发展水平等情况,更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方式,对条件成熟的开发区放权赋权,成立专业招商公司,引进专业招商团队,制定相关管理考核办法,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绩效化考核,对招商成果给予资金奖励,并按贡献大小奖励到个人。已设立招商局或招商机构的开发区,要加强招商队伍管理和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组织化、高效化的招商队伍。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7.推行产业链招商。围绕传统产业、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三大产业板块,在注重引进传统产业缺失环节、高端环节的同时,特别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和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围绕晋华存储器、三安光电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高关联配套项目,形成全产业链聚集。围绕联合石化、中化两大龙头企业,开展石化产业链上下游招商。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旅发委、金融工作局

  8.推行区域招商。以开发区作为招商项目落地的主要载体,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驻外招商小组,加强与招商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落实招商信息快速通报、项目对接洽谈、重大项目报告和项目会商等工作机制,合力促进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

  9.推行多元化招商。借助泉籍异地商协会、海外侨领、社团等渠道以及人脉资源进行以商招商。在与香港贸发局、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等境内外机构签订合作招商备忘录的基础上,深化招商对接,开展委托招商。支持开发区积极运用已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参与招商活动。鼓励开发区在法定权限范围内量身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

  10.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泉州市提升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可引进各类中介服务和代理机构,大力推行 “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电子证照共享平台,深化网上并联审批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率先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复制推广“1+3+7”自贸试验区关于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保险及服务业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成果,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稳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严格执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实行“非禁即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和变更备案管理服务,减少门槛、消减障碍,促进公平竞争。支持开发区设立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管理公司,运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补偿资金,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完善“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机制,推进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深入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规模。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商务局、金融工作局

  (三)加快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11.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开发区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1~2个主导产业,实现开发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和“腾笼换鸟”等措施,促进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依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规划引导、产业和环保准入、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开发区集聚。落实《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加大渔业基础投入,加快推进开发区和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渔港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向渔港产业带集聚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商务局、发改委、科技局、海洋渔业局

  12.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开发区要聚焦尖端和新兴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争取引进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创新平台,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和基地。支持开发区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采取“政府启动、多元投资、需求导向、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落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的科研创新平台等重大研发机构项目。鼓励开发区内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和投资机构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资金扶持、配套资助、发展激励、用房保障、鼓励引才等途径,优化开发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经信委、人社局

  13.培育创新企业群。引导优势资源向开发区骨干企业集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双高”龙头企业、独角兽种子企业和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实施瞪羚计划,建立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库、瞪羚企业培育库,运用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瞪羚培育企业贴息补助等激励创新政策,重点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瞪羚企业为核心的开发区创新企业群,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推进开发区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区内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承担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经信委

  14.推进开发区集约绿色发展。坚定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之路,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模式,完善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中水回用系统、工业固废、危险废物收集暂存处置设施、公共管廊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开发区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鼓励开发区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下沉式厂房,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推广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德化陶瓷产业园循环化改造经验做法,落实 “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开展环保循环经济建设。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环保局、经信委

  15.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结合发展定位,整体规划和建设供水、供热、排水、电力、道路、通讯、消防、治污、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休闲、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为企业服务的信息技术、人才和金融等服务平台,创造宜居宜业环境。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住建局、教育局

  (四)促进区域合作和整合优化

  16.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要求,除特殊园区外(如石化产业园区),原则上一个县(市、区)保留一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对同一县域内存在的多个开发主体、未纳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开发区以及条件成熟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推行“一区多园”管理,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开发区,对规模体量小、发展滞后等工业园区进行清理、撤销。推动未设立省级开发区的县(市、区)积极整合辖区内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为申报设立省级开发区创造条件。被整合的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统计数据,可按属地原则分别计入。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商务局、经信委、科技局、国土局、住建局、统计局、编办

  17.推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推动沿海开发区与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区域交流协作,采取飞地经济、联合共建、委托管理等形式,建设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建立健全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支持共建园区所形成的财税收入留成部分,可由合作双方约定比例分成,主要经济指标按100%分别纳入考评统计。鼓励协作区内相关开发区参与联合组建市场化运作的股权基金,对园区优质企业或重点项目进行战略投资。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商务局、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统计局、金融工作局

  18.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借鉴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意两国双园”模式,与境外政府部门或投资促进机构合作设立“区中园”,走出去到境外创办产业园,深度开展国际产业合作,构建国际产能对接的先行区。支持开发区引进一批国内外有丰富产业项目资源和专业投资促进资源的战略投资商,在园区内规划建设具有特色的合作产业园,形成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支持开发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办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开展对外投资。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发改委、外事侨务办,市贸促会,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

  (五)集约利用土地

  19.严格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引导工业项目“退城入园”。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停止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外安排零星的一般工业项目用地。推进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制定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对土地集约利用较高的开发区,优先将其纳入允许建设区域,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并支持其扩区。坚持土地供需双向调节和有保有压的原则,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供地目录和用地标准,合理控制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向我省鼓励发展、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大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倾斜。禁止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以及“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供地。从严把关100亩以上的工业项目在用地预审、农用地转征、土地供应的手续办理。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国土局、经信委、城乡规划局

  20.创新土地出让方式,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支持各县(市、区)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出让年期,定期开展工业用地年期考核监管,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促进工业用地循环高效利用。在工业用地采取弹性年期出让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且不得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相应年期的价格。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可分别设定为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出让价格按照相应年限通过市场评估,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后确定。出让双方除按规定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还应签订考核监管协议,作为出让合同附件,约定亩均投资、亩均产出、亩均税收等集约用地指标,以及企业达不到投入产出标准(或出让期限届满)应退出用地的条款、要求和机制。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国土局

  21.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鼓励企业对现有工业项目加大投资,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对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引导企业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取得土地,减轻企业一次性支付土地费用成本的负担。支持民间投资利用自有工业厂房举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仓储物流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和养老、幼托等社区服务业的,可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但不得分割产权出让)。在符合规划、安全等要求,并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在原依法取得工业建设用地上增建生产性设施、进行厂房加层、翻建改建厂房或开发地下空间,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我省鼓励发展、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优惠的地价政策,在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国土局

  22.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水平。落实《泉州市2017年度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方案》等文件,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加大对存量土地的盘活处置力度,对批而未征、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以及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依法依规采取申请撤销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批文、加大征迁力度、调出指标置换用地、调整项目加快用地以及二次招商等措施进行盘活利用;对闲置土地,依法依规进行妥善处置。建立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考核评估体系,定期组织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进行排查梳理,加强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国土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开发区体制改革、规划布局、招商引资、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形成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城乡规划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安监局、统计局、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海关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各县(市、区)要对应建立协调机制,把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按照“一区一案”的要求,制定细化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推动重点任务实施。市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城乡规划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安监局、统计局、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海关等

  (二)加强分类指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由市商务局牵头管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市科技局牵头管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由市商务局、经信委牵头管理。各牵头管理部门要根据各县(市、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严格把关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等申请。市环保局、各牵头管理部门等,指导督促开发区做好规划环评或跟踪评价、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固废危废处理、集中供热等方面工作。市统计局要支持开发区的各项指标统计工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国土局、城乡规划局、环保局、统计局

  (三)完善考核评价和加强督导力度。落实《福建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开发区围绕发展规模、土地集约、科技创新、环保安全、开放合作和管理服务等指标体系,做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研究出台激励促进政策,通过正向激励方式,强化各县(市、区)推进开发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对于在省上通报评价结果靠前的开发区,给予配套资金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与开发区升级、扩区、调区以及土地等资源要素供给挂钩。各县(市、区)要统筹国家、省、市现有扶持资金,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明确用于支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工作。各牵头管理部门要加强督导力度,定期对各县(市、区)落实改革创新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推进全市开发区健康快速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

   

  附件:泉州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基本情况表及发展目标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阅读 0
主管单位: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泉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泉州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
备案号:闽ICP备1900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