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热点 2019-09-23 09:04:0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逐步构建起覆盖行业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3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9.0∶70年的发展,泉州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优化,基本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平稳提高。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从62.4%下降到2.4%,下降了1949年的2015年的2018年回落到1949年的2018年的1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新中国初期,泉州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实施,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42.8%,林、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至3.2%、27.3%、21.4%。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是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显著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91.6%下降至2018年的54.9%;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由1949年的8.4%上升至2018年的45.1%,有泉州优势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二是以绿色发展引领林业结构调整。泉州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43.7%提高到2018年的58.7%,“大念山海经”、“三五七造林绿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四绿’工程”和“森林泉州”等战略部署,有效推动了林业持续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三是渔业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养殖中优势品种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泉州水产业品种结构单一,经过70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市渔业不断适应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多样化需求,结构日趋向优高品种升级。2018年,海水产品106.71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为98.7%。水产养殖中,牡蛎、蓝圆鰺、鲐鱼、带鱼、鱿鱼、鲷鱼、蛤、毛虾、马面魨、海鳗占全市养殖产量的七成,优势品种主导地位凸显。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制造成功迈向中高端。新中国成立之初,泉州工业处于半封闭状态,多以手工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工业化水平极低,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2322万元,工业产品为原煤、砖、瓷土等初等产品和棉布、蜜饯、健曲等日用品,工业产品极为简单且产量低下。受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社会需求影响,泉州工业结构偏向轻工业,1970年轻重工业结构为73.8:26.2。经过70年的培育发展,泉州工业的发展逐步由封闭、低产、高耗能逐渐向开放式、集约化、高质量的方向转移。一是产业结构优化。通过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行业进行进一步淘汰和控制,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被严控;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工业行业和产品逐渐成为主角,工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上升13.5%转变为2018年的下降9.1%。二是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推动泉州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8年,泉州市拥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企业93家,比2012年新增2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7%,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比2012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70年来泉州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化变革,逐步培育出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2018年末,泉州大型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8.1%,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692家,其中10亿元以上281家。
服务业朝气蓬勃,新兴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服务业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以交通、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其中商业又以私营、个体为主,规模较小,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有0.38亿元。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络,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1992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调整为19.4:49.6:31.0。第一次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381.16亿元,占GDP比重达39.9%,创历史新高,1952年以来年均增长11.4%,比同期GDP增速快0.2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来看,基本型需求服务如“吃”“住”“行”仍是服务消费的主导,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较高,分别达到22.3%、12.0%、16.0%。同时,随着传统制造业步入平稳发展期,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以信息、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进入加速期,旅游、现代物流、创新金融、健康养老、体育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金融业、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10.5%和36.5%,比2008年分别提高1.7个和11.1个百分点,服务行业出现了多行并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二、需求结构持续改善,趋向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生产物资的极大丰富,消费爆发性增长,1990年,最终消费率达到70.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消费和投资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双轮。2017年,我市最终消费率为34.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6%;资本形成率为55.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4.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显现,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生积极影响。2011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达28.7%。党的十八大以来,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提高到66.6%;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45.2%,比2017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新中国成立初百业待兴,民众生活困苦,而后党和政府积极解决城乡居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市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199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65.2%和56.6%。到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8.0%和42.3%。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201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2.1%和40.8%。从消费构成看,粮油食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等低端消费增长平稳,比重逐渐下降,而体育娱乐用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高端享受型发展加快,比重逐步上升,2018年全市限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7%,均大幅高于上年且呈多年连续增长的态势。从消费方式看,网络消费、信息服务等新消费模式不断兴起,并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逐渐成为改变消费习惯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2018年限上单位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228.68亿元,是2015年的4倍,年均增长55.5%。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的出口基本为零,而后逐步有些商品出口但规模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泉州市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1980-2018年,全市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7%,出口商品结构也取得可喜的变化。1986年农副产品比重由1979年的55%下降为24%,轻纺、工艺等工业产品比重由45%上升到76%。90年代,泉州在抓好罐头、茶叶、紫菜等大宗商品的出口的基础上,还开发石雕、石板材等新产品,商品结构持续完善。进入新世纪,泉州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进一步形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优势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商品结构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并举的转变。进入“十三五”以来,泉州进一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商品品牌,积极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机床等产品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018年泉州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合计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8.1%,比2012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三、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后,迅速在农村建立起了高度统一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经济特点是“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泉州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但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仍具绝对优势。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泉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27.0%调整为2018年的7.8%;2018年实现利润总额77.5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0.6%。但从国有控股企业的具体行业分布看,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仍占绝对的支配地位。石油加工、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在金融、电信、交通、水利等重要领域均起主导作用。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泉州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的一大亮点。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企业家大胆创业,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泉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951.27亿元,占GDP比重达82.1%。泉州工业经济中,民营经济占绝对优势,2018年,民营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1.7%。在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稳步发展,2018年民营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6.7%。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3.9:68.8:27.3调整到2018年的2.9:64.6:32.5,第一、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
四、城乡结构逐步向均衡性演变,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泉州勇于破除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努力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了城乡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泉州历届党委和政府十分注重民生福祉,以城带乡,城市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1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77元,分别是1978年的142.3倍和270.4倍,城乡收入比由1978年的4.32:1缩小为2018年的2.27:1,城乡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差距逐渐缩小。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国民经济恢复后,一些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人口有所增加,但城镇化进程仍较缓慢,1955-1978年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基本在10%以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2018年全市总人口增长90%,城镇人口增长14.5倍,城镇化率从8.2%提升到66.6%,提高58.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18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8.5%提高到50.2%,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31.9个百分点缩小到1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量持续稳定增长,持续增长的城镇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保证了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泉州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增长动力转换、全面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而优异的成绩,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和长足进步。现在的泉州,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和美丽富饶的魅力,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日益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泉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现代化,大力繁荣服务业,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执笔:吴秋明
核稿:陈雪珍
作者:吴秋明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